![]() |
|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余杰文集]->[教育杀人] |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因为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西宁市某中学5名女中学生吞服大量舒乐安定片后集体上山轻生,幸亏及时发现抢救生还。此事引起家长、社会的严重关注。因考试成绩不价而集体轻生,堪称新中国教育史上惊心动魄的一章。
考试成绩居然比生命还要重要,这样的考试比起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来,有什么进步呢?诗人裴多芬说过:“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然而,上面的事件却让我发现,在我们的中小学里却是“若为分数故,生命不足贵”。冷冰冰的数字吞没了鲜活的生命,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一个人的能力和一个人的素质,难道仅仅就能被分数所界定吗?“人”本身是最重要的,而分数是外在的。分数所能够说明的,也许仅仅是一个学生的无足轻重的某个方面而已。那5个自杀的女学生,因为分数的不理想,就丧失了所有的自信心和自信力,这不仅是她们自身心理素质较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外部环境的压力。一旦考试成绩下降,老师、家长和亲戚朋友邻居对学生的看法立即发生了变化。有的老师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对分数不等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态度,成绩好的学生问问题时他们循循善诱、耐心讲解,成绩不好的学生则冷淡敷衍、不闻不问。家长自认为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孩子要用优秀的学习成绩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分数不高,就一定是没有专心学习,就是“对不起”父母、就是不肖之子和不肖之女。这样,一个学生的价值必须用分数来标识,外界看不到别的因素,而别的因素却是更重要的──例如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却隐而不彰。你再有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假如没有得到高分,那么这一切都无足轻重,你照样是“差生”。在我们的教育思想里,像爱迪生、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这样的学生百分之百是坏学生:你的成绩不佳,你的智力肯定有问题,你就必须被打入二流、进入另册。我们的教育思想不知扼杀了多少有创造力、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好学生,他们不知不觉地被纳入到僵化的考试制度之中,成了僵死的木乃伊。 从报道中,我看不到一点点关于自杀的5个女孩心理状况的描述和分析,我也没有发现家长和社会对这一事件究竟有什么反思。“分数第一”的思维,使中小学生从小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与天真和单纯绝缘。为了分数,他们甚至可以不择一切手段,中小学生之间已经没有多少真正的“友谊”可言了。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名优秀学生,深夜潜入学校教务处的办公室,目的不是偷窃,而是找到模拟考试的成绩单,涂改自己的分数,使自己的名次由第4名跃升到第1名,然后再涂改自己的竞争对手的分数,希望以此打击对方。有人说中小学生太看重分数只是因为他们年龄太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那么大学生呢?近年来,高校里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每个学期的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以后,清华大学的主楼上都会有几个学生“勇敢”地飞身跃下。这些理工科学生精确地计算了自由落体的速度,从十几层的主楼上跳下来必死无疑。看来,心理脆弱不仅仅是年龄的原因。没有人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所有人都盯著学生的考试成绩。结果,教育造就了一大批智商高、情商低,有丰富的知识而没有良好的心态的学生。教育对他们的伤害远远大于教育给予他们的帮助,他们今后将面临漫长的人生道路,面临挫折和打击,但他们的心理已经无比脆弱。没有重量的分数就能压垮他们,更何况其他的考验呢?欧美国家从小学起就开设了心理健康的课程,而我们直到大学还缺乏起码的心理教育。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开设的心理咨询活动,参加的学生远远没有组织者设想的那样多,学生们普遍对心理咨询持冷淡的态度,或者认为去咨询的都是“有病”的人。其实,从小就被扭曲的教育所扭曲的青年一代中,又有多少人的心理是完全健康的呢? 反思杀人的教育和教育何以达到“杀人”的地步,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我所说的“杀人”,既包括显形的杀人──即如同西宁市的那5个女学生那样被分数逼得自杀;又包括隐形的杀人──即对人的心理和精神的扼杀和扭曲。 |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