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肖雪慧文集]->[瞧,这一类冒牌货 ] |
近年来,出现于流通领域里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品泛滥成灾,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烦恼。于是开始了耗时耗力的“打假”。令人遗憾的是,这“打假”似乎不怎么奏效,假冒伪劣不仅越“打”约猖獗,而且种类更加繁多,还远远超出了流通领域。例如,每年3月5日的学雷锋,在许多地方变成奖金刺激下的摆样子活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则成了使无数单位停止正常工作去应付检查团的临时突击......这些流通领域之外日渐增长的集体作假早已成为全社会的笑柄。然而,真正反映问题严重性的却是另一类不大为人们注意的假冒伪劣,这就是正在成批成打冒出的假专家、假教授。 活动于科技、学术领域的专家、教授不仅要从事高水平的研究,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任务。如果这个领域盛行冒牌货,其后果之严重、影响之长久是所有流通领域的其他作假现象都不能比的。为此,专家、教授资格的取得和保持是件十分困难的事。在许多国家,如果一个大学教授不能继续以事实证明自己的研究处在自己学科的前沿,就不能保留教职以国人眼光看,这似乎过于苛刻,但却是由这类职位所包含的巨大责任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在任何国家都为数不多的专家、教授也理所当然地享有很高声望。声望是个好东西,人人都想拥有。但教授这类职位任职条件的苛刻(其中,特别是对基于深厚学养的研究能力的严格要求)以及责任的巨大,使那些没有为从事这类职业作过充分积累和准备的人不敢存通过攫取教授或专家资格来获取声望的非分之念。大概正由于这个原因,教授的评审聘任或荣誉称号的授予,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不被商业化浪潮侵蚀和权力侵扰的净土。美国80年代发生在里根总统和哈佛大学校长之间的所谓“两个总统之战”(美国的大学校长与总统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即President),曾为人们的这一信念提供过一次绝佳的证明。争论起因是里根总统想获得哈佛大学授予的荣誉博士称号,哈佛的校长则认为里根不具备作为哈佛大学博士的必要条件而拒绝授予。美国舆论界也沸沸扬扬地加入了争论。结果是以哈佛大学校长的胜利而告终。 不幸的是,我国的假冒伪劣在这方面也开始大行其道。人们已无法再对“教授”、“专家”这样的资格平审持有本该具有的信任。把问题的根由推给市场经济或商业精神是找错了地方,至少是缺乏说服力。事实上,我国职称评聘标准中过多的非专业性、非学术性考虑,本身就是导致专业、学术职称名不副实的一个重要因素。此外还有评审制度上的严重缺陷。对评委缺乏必要监督,对那些以送红包、拉关系甚至弄虚作假的手法骗取职称的行为也既没有有效办法制止,事后也极少对此有认真的清查、惩戒,相反,有组织地掩盖丑闻的事倒并非个别。以上种种再加上所谓“政策性照顾”,“教授”头衔大掺水分也就在所难免。其实何止教授掺假,近年来连享受国家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甚至博士导师资格也在大大掺假!但不管怎样,这中间的作假毕竟还是悄然进行的,没有拿上台面,也毕竟还在学术机构进行,没有离学术这个谱。一旦有人发明出“管理教授”这种名目并作出“行政工作就是管理工作”的论证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与学术毫不搭界,更不知学术工作之艰辛的人原本不敢存有的非分之念不仅被挑逗起来,而且可以堂而皇之地去实现了。这一来,悄然作假变成公开的、大规模的“创假”。前些年,有的省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给党政官员评职称的活动。根据这些省的不成文规定,根本不从事科研、学术研究的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工作年限和行政级别申报教授、副教授。 ......一时间,这些地方出现了党政官员人人争报学术职称、而且人人往高处申报的热闹景象。占便宜的事一开头,就会到处效仿谁也不甘落后。于是,“教授”一类历来专属大学或其他学术机构的称谓冲出了“象牙塔”,普及到许多既不教也不授、不站讲台不坐学术冷板凳的人身上,特别普及到许多党政官员头上。这种情况发生在大学里则更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倒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的教师大多必须慢慢熬,方能争取有朝一日“媳妇熬成婆”;而一些因不具备教学科研的必要学养而改行作行政的人反倒早早当上了“管理教授”。有的大学,行政楼里的“教授”比例之高,令科研教学系列望尘莫及。
满天飞的“专家”、“教授”头衔早已失去昔日的神圣和应有的严肃性。诸如《组织人事报》曾披露过的笑话层出不穷:政工教授不知马克思是哪国人,信口雌黄给老祖宗乱安个法国籍令外商瞠目;高级经济师不识《资本论》,干脆用“资本论是资本主义的理论,我们社会主义一般都学社会论”的热昏胡话吓跑老外。这种笑话令人拍案惊奇,却因出现得太频繁已使人们见怪不怪懒得惊奇了。
问题还不在于经常爆出笑话,而在于这些年或明或暗、规模不小的作假已经扰乱了学术秩序,大批冒牌教授的存在更导致了学术层次不可救药的混乱,即使现在就下决心整顿,也已经不是10年20年能纠正的了。更糟的是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除了人们的窃笑和发自学术界的一点微弱呼声,还没有看到丝毫要在这方面进行整顿的迹象。职称评定上为掺水作假大开方便之门的某些不合理制度依然在继续运作,那种让一些官员总有办法去满足他们要把什么都弄到手的非分欲念的状况也还无根本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人们惊诧也好、反感也罢,假的“教授”、“专家”是决不会顾及人们的反应,而要继续产生出来,源源不断地加入到在中国大地上泛滥成灾的假冒伪劣行列中。在这本来最不可造假、也不容造假的事情上,人们也不得不接受真假混淆甚至常常以假压真的现状,实在是莫大的悲哀。 1996年8月4日
|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