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美國干涉越南事務的研究新書 声明:此文作者禁止复制,如需转载必须经得作者同意。
對於美國在上世紀50以及60年代涉入越南戰爭的研究甚多﹐可是﹐自40年代起有關美國已經插手入印度支那戰爭( 1947-1954年) 的事情則較少得到人們的注意﹔常聽到的只是美國曾付出了資助法國在該戰爭中所消耗四分之三的軍費。
為何與如何美國又熱心支助法國推行戰爭﹐維持法國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
由美國加州大學出版社2005年間出版﹐ 德州大學歷史學家馬克艾伍德羅倫斯(Mark Atwood Lawrence)著寫的“自以為然的負擔﹕歐洲與美國人在越南所承諾的戰爭”( Assuming the Burden : Europe and the American Commitment to War in Vietnam)一書中﹐讀者可以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作者揭露了法英兩國在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它們如何把美國拖入越南與東南亞地區的政治軍事衝突。作者認為﹐美國的兩位同盟夥伴曾使用外交手段並影響改變了美國對該地區的政策﹐引致最終使東南亞國家的民族解放鬥爭改變為一場具有全球性影響的二次大戰後的”冷戰“的搏鬥場。
新的研究解釋
該書的主要觀點是反駁” 對越戰模糊認識“的主調﹕美國對越南的干涉﹐皆因並不掌握有關法國已是疲弱勢力的情報以及缺乏對越南人的文化心理與對反外侵的民族精神的瞭解。此論調暗喻美國的失敗只是不幸﹐但可以理解。
前美國國防部長羅博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在他的回憶錄中就持上述觀點的佼佼者﹐他認為在越南” 不是價值與決意上的失敗﹐而敗於在評價與能力上的“。
但是﹐羅博麥納馬拉強調說﹐早在1940年代初始﹐華盛頓曾獲得許多情報以及在選擇性上佔主動。
作者向我們解釋為何美國從支持民族自立的立場轉向為支持法國﹕正因為美國受到它歐洲同盟國的影響教唆﹔法英雖然處於較為弱勢﹐但又”常持主動之勢﹐為美國定出議程“。
書中舉例﹐實際上﹐胡志明的越盟在1945年奪取了政權後﹐法國人控制了全部來自越南的情報訊息﹐並醜化了越盟的一切行為。同時法國亦把部份專為在歐洲使用的馬沙爾計劃的款項與美國的軍事設備轉到印度支那戰場上。
全書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談及1945年至1947年的經歷﹐第二部份則把事情論及至1950年中為止。
作者在第一部份中披露﹐該時在美國政府中存在兩種意見﹕一為贊成法國應退出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另一”保守“力量的立場為支持法國重奪統治權。在羅斯福總統逝世與日軍投降之後﹐該保守力量佔了上風。然而﹐兩派並沒有採取任何的具體行動﹔華盛頓該時亦實在不願意插手入印度支那事務。
在書中的第二部份﹐作者闡明英法兩國如何行動使美國改變了它的態度。
英法的行動分為兩個重要步驟﹕一﹐ 運用”保大方式“( 保大是越南歷史中最後一代的皇帝﹐即法國意圖重立保大為越南政權的代表﹐ 譯者註 )來說服美國﹔二﹐極力使模糊在越南的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兩者之間的區別。
當到了中國共產黨人在1949年10月取得了政權後﹐華盛頓的政策策劃者則完全相信了英法的理論。例如﹐英國曾勸告﹕若果印度支那陷入共產黨的手裡﹐東南亞的安全-----當時仍由英國控制大部份地區-----將會受到威脅。
至1950年初﹐當中國革命的成功使亞洲政治勢力失去了平衡﹐美國外交部﹐國家安全委員會﹐甚至可能是美國的總統杜魯門皆一致認為越南確實是冷戰的決鬥場。越盟在1950年亦承認了保大政權的成立﹐此中門一開﹐使美國選擇了承認保大政府為越南的國家代表。此亦表明了自該年起﹐英法美三國以往多年來對有關政策存在摩擦後﹐ 從該時開始它們保持一致﹐走往同一個方向。
嶺南遺民譯﹐2006-03-14日於Aix-en-Provence
資料來源﹕BBC英國廣播電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