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陈奎德作品选编]->[小布希政府对华政策与东亚风云 (三)美国对华政策:历史与走向] |
作者:陈奎德
一般而言,任何盟约如果仅仅以对付第三方为基础,没有双方自身正面的价值和利益一致的建设性基地,则该关系只是权宜之计,充满机会主义,势必不堪一击,无法持久。 事实上,尼克松基辛格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奠立的中美关系,就是上述权宜之计的典型。 一旦1989年天安门事件发生,特别是苏联解体,国际大格局突变,临时盟约所针对的对象消失之后,中美“准同盟”关系的基础迅速崩塌,这种关系模式已经不适应新的全球态势了。 美国对华政策立即面临根本调整,而且目前并未到位。虽然苏联解体使中国失去制衡第二超强的战略作用,但新的变数在于,中国大陆经过2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国力获得显著增长,开始对世界特别是东亚的战略平衡产生影响。 美国在全球和东亚的战略利益无法忽视中国的这一日益增长的影响。其新的对华政策,不能不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因此,近十二年来,经天安门事件后的经济制裁、人权与最惠国待遇争执、96年台海危机、中美高层互访、科索沃战事误炸北京驻南斯拉夫使馆、WTO谈判....中美关系跌宕起伏,原因在于中国的变化晦暗难明,而美国尚未形成稳定、成形的对华政策,它成为两党政争的主题,其复杂性使其很难尘埃落定。 实际上,美国的对华政策的总图景和框架并不复杂,其两极是:交往(engagement)与围堵(containment)。问题是,若采取围堵政策,则在中美双方本来并未尖锐冲突的情势下,弄假成真,变成真正敌人。 目前美国对华的政策大体上是交往政策。其基本逻辑是,只有交往,使中国纳入世界主流的经济、政治、伦理秩序,才能逐步同化中国,使其和平演变。若令其自绝于国际主流之外,孤立仇视世界,则对全球非常危险。 证诸历史经验,这一逻辑无疑是对的:只有交往才可能使中国和平演变。 但是,交往有一个两难困境,实际也是十二年来对华政策动荡和争论的焦点:虽然交往可能导致中共和平演变,但它也同时会助长其经济军事国力,成为潜在对手。问题是,和平演变特别是其速度是无法保障的,而交往能扩张中国国力则是肯定的。倘若扩张的速度比演变更快,则某一天,万一北京的演变在尚未越过临界点时(即仍是共产党统治的国家),但军事实力又超过了美国,则全球岂不一片恐慌? 有鉴于此,美国对中国将可能平衡两极,采取混合围堵与交往特色的「围交」(Congagement)新战略。即平衡美国两大战略目标:一、促使中共更加民主或合作。二、万一中美交恶时能维护美国利益。因此新政府不得不兼容并蓄,采取混合型的「围交」策略。交往时,美国无法避免强化与中共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的关系,另一面美国则要下赌注来牵制中共。 从上述角度来观察新政府的对华政策,不难看出,民主、共和两党的所谓与中国是战略伙伴还是战略竞争对手之争,基本上是口水之争。实际的情形是,二者的成份都不得不兼而有之。在实际执政中,对华政策可能改变的(灵活)空间虽然有,但不可能太大。无论谁当选,其对华政策的影响力都将远远不及中国加入WTO和美国批准PNTR法案所产生的巨大冲击。 那么,在哪些方面两党总统候选人对华政策可能有差异呢? 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虽然双方在言辞上都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布希相对强硬。 在台湾问题上,对台军售及危机时的军事援助,布希将把模糊政策变得较为清晰,在某种意义上也更强硬一点。 在与大陆经贸关系上,由于布希与美国商家的关系,以及高尔与工会、环保组织的关系,高尔反而相对强硬。 人权方面,由于民主党理想主义传统较强,高尔也会相对强硬一些。 因此,两人在对华政策上各自都有软有硬,很难说高尔就更亲华。不过,由于大陆与白宫民主党外交菁英八年来所建立起来的现成关系,在历史惯例上,北京总是倾向于争取连任者。这是菁英外交的积习,因为不需要再费力去重建私人关系。 因此,可以预期,小布希上台,中美之间的动荡和所需要的政策调整时间会长一些,大体上是一年到一年半左右。在此期间,是一段互相试探的起伏涨落的不稳定时期。 而如果高尔上任,中美关系连续性稍强一些,适应期也短一些。 另外,还应注意到,近年来,一反传统,美国国会对外交有惊人影响。因此,中美关系的变迁除了与白宫主人是谁有关外,与国会选举中两党比重的变化也有相当关系。这次国会选举,参众两院的民主党都有所斩获,与共和党的席次缩短了差距,接近平局,但是并未过半,因此,将来白宫的外交运作恐怕会较少受到国会掣肘,而不会象克林顿政府那样府会之战几乎日日搅得鸡犬不宁。 总之,不管谁入主白宫,届时由于中国加入WTO,美国将更深地卷入中国事务。 而且,中美关系仍将时好时坏,阴晴不定。只要中国没有真正转型,中美关系就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某种相对的稳定,已是最好的状况了。 1/19/2001 12:43:00 |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