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主页]->[独立中文作家笔会]->[陈奎德作品选编]->[军队首脑对于对台政策的影响] |
1.军人在对台事务上的发言权:1996年「演习」事件剖析 1989年以来,中共军内有一批对于六四镇压不满的老将军,从派系渊源来说,属于中共内部的华东系统,以张爱萍、叶飞、杨成武、洪学智等人为代表。他们本来就对邓小平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等压抑军队的举措不满,尤为不满邓重用「并非真正军人」而只会顺从邓的杨家将(杨并非华东系统),而对1989年把野战军开进北京镇压平民而损害了「解放军」的名誉更令他们直接上书中共中央表示反对。他们在前一阶段一直受到压抑。只是后来因对杨不满的江泽民根据汪、曾的策划,一方面利用了汪道涵的华东系统背景,另一方面又利用自己的养父江上青以及曾庆红父亲曾山在华东系统老将中的历史关系,在军队内部孤立了「杨家将」,使军中强大的华东势力与他们联手,从而使邓小平不得不抛弃了「杨家将」之后,他们才逐步复出于舞台。
但是这批老将的军人荣誉感很强,这使其凝固成了两个基本的心结,从而驱动其对台方针强硬: 1)张爱萍、叶飞两人在50年代初期均曾有在台海与国军交手的历史。1950年六月开始的国、共争夺大陈列岛的战役,张爱萍负责组建的中共海军的主力舰被击沉,只是在韩战爆发后,美国介入,这一海域才得以暂停硝烟。而叶飞在1949年10月指挥渡海作战,企图乘势攻下金门岛。而结局则是近万兵力在登陆后被全数歼灭,吃了中共历史上罕见的大败仗。后来,叶飞又兼任福州军区司令员,亲自指挥了1958年著名的「八二三」炮击金门。因此二人对台对美有几十年的历史宿怨,立场相当强硬。 2)在现实上,他们想挽回因六四镇压平民而声望大损的军人荣誉,认为只要效法当年毛、邓因韩战和越战挑动民族情绪的手法,在台海发起保卫主权统一和抗击美军的战事,就可以重振军队士气,重新树立解放军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与威望。 这两点促使他们在李登挥总统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后,施加强大压力给中南海,要求以军事方式对台还以颜色。从而使北京对此作了过度反应。如果我们仔细解读当时大陆的公开报导,可以得出江泽民是被动地被他们推着走的。 李登挥访美后,张爱萍在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的文章中,追述了当年打一江山岛时与美国的对抗,说:「如今,美国祸心不退......」;军头刘华清与迟浩田在公开演讲中重提所谓「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条在「江八点」中已经放弃了的过时说法。而当时的《解放军报》的对台语气,也与《人民日报》相当不同,《解放军报》除了更强硬外,还屡次强调军队的作用。江泽民虽然在表面上也说几句硬话,但显然是跟在他人后面,而非主动发起。同时,他又对自己的文宣系统人员说:「还是要留有余地」。不过,当时由于他「先天」不足,必须靠军队大老支持,在军队如此强大压力下,他也只好顺水推舟。而汪、曾也建议,在目前形势下,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先让军队去尝试,杀一杀李登辉的锋芒也好;赢了,我们可顺便坐收获利,分享战果;输了,我们再端出自己的「菜」也不迟。 因此,在当时情势下,尝试武力威慑,就变成了军方与中南海的共同决定,而主动方面是军方。 2.「被围堵臆想症」 同时,还应看到,北京的强烈反应,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于整体心理上的不安全感,来自于当年的某种「被围堵臆想症」。 当时一系列国际上的蛛丝马迹成了这种感觉的「坚强论据」:台湾总统直选,政治合法性基地的扩大,国际社会认同程度的上升;美国同意李登辉来访;台湾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战略地位;美越建交;欧洲一些国家的接纳连战到访,香港问题的中英纷争,西方对达赖喇嘛的支持和对西藏问题的关切,吴弘达「间谍案」的争端,美国舆论界对北京人权记录和出售武器和核装置给巴基斯坦和中东的不断严厉批评;美国在知识产权、关贸和世贸组织问题上为难中国;「围堵政策」讨论的再起,甚至「新冷战时代」预言的沸沸扬扬。 于是,虽然北京有经济增长而带来的财大气粗以及对外的声色俱厉,但在心底深处,它却有一种难以排遣的四面楚歌,被包围的强烈的危机感,产生了某种「西方大阴谋的对象」的自我认定,开始出现了典型的「被迫害臆想症」的征象。 这种不安全感的表现由于内部斗争的逻辑而在外观上强化了。 可以印证这种危机心理的现象还有:面对想象中的「围堵」大战略,以军方主导的中共的反应,除了紧随李登辉私人访美和针对台湾直选在台海的飞弹演习和内陆的核爆实验以示强悍外,在另一方面,中共政治局常委紧急动员起来,列队打点行装,先后出访,开始了目不暇接、疲于奔波的全方位「串门交友」,以重定亲疏、连纵合横,突破「包围网」。 先是,李鹏风尘仆仆,往访俄罗斯和乌克兰,顾不得在制度对立上和事实上困难重重的对俄外交,在叶尔钦车臣动武引起国际舆论大哗之际,露骨地表示「两国都反对霸权主义干涉内政」,急不可待地「创造性」地声称「中俄关系的新时代」已经降临了。 接着,江泽民出访德国等地,正式打出了「欧洲牌」。增强与欧洲的经贸联系,减少欧洲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江泽民当时并慷慨解囊,给了包括奔驰汽车公司在内的德国企业以三十一亿美元的订单,夸张地摆出了一付「欧洲优先于美国」的外交姿态。 随后,北京又极力安抚在南中国海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和石油资源利益冲突的越南和菲律宾,放低姿态,声称把「主权问题搁置一边」,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简{云云}。 透过这些很大程度上主要基于「造势」目的而进行的花拳绣腿式的外交活动,北京高层焦灼的「突围」情结,毕露无遗。 应当承认,这种面对外交困境的反应模式,比起过去毛时代一逢「孤立」则封锁边界,关起门来称王称霸,自封「世界革命的中心」的虚骄心态,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无疑是有一些进步了。 然而,如果严格分析起来,这种危机感是不足为凭的,它含有相当丰沛的人工构造的水分在内。 诚然,前述的种种「证据」都存在,然而它们并不足以逻辑地推出一个长期性的深思熟虑的西方「大阴谋」。从长远的地缘战略眼光看,台海关系如何对日本比对西方重要的多。何以西方对「飞弹实验」的抗议声浪比日本高出许多?在此问题上,你不得不承认,西方国家比日本远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其中多少还是有些罗宾汉乃至西部牛仔「打天下不平」的遗传基因在起作用的。他们的反应虽然也有地缘政治因素,但情感道义因素和支持民主这种意识形态的因素仍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由于北京的决策者是以自己国家的带终身制特征的决策逻辑来想象其他国家的战略决策机制的,他们不理解受选票市场和舆论市场支配和受国会牵制的国家的决策机制和运作逻辑,因而,情不自禁地很容易被「阴谋论」支配自己的基本思路。 「阴谋论」的幼稚在于,在各种对立的利益集团中平衡折衷出来的外交政策,不可能受制于一个长远阴谋的支配。它是对变动的国际关系的反应。而中国的基本态势,是极有可能发生变化的。 从本性上,西方对中国大陆不可能有一套稳定的有前瞻性的长远战略。这是由于现有的非冷战时代格局决定的。从纵横两方面观察,首先,鉴于自身不同的国家利益,在横向上,各国有不同的对华政策;其次,同一个国家,在纵向上,由于其决策机制须取决于各方利益和力量的平衡,在本质上它是对中国走向的反应,因此,是与时变迁,方向不定的,不可能达成一套长期一致的战略决策。只要回顾一下美国在1989年六四事件前后对华政策的急剧转变,就可以了解其政策的被动性和多变性了。其他西方国家本质上也同样如此。只要看看当时的情势与现在的情势的巨大变迁,就不难懂得各国政策的这种不稳定性。 加强交往的政策不是没有底线的,倘若推行过分软化的绥靖政策,使北京觉得有恃无恐、可以动武而不会受到阻遏了,那就会对历史犯下灾难性大错。1996年北京导弹的轻举妄动,导致美国航空母舰介入,就是一个令北京大丢面子的决策。 这次事件使军方暂时退出台海关系对峙的前台,从北京自己打「美国牌」入手探索这一问题。 在两岸关系上,美国的国家利益? ⑴「削强扶弱」的平衡战略 考察美国建国以来的历史,比较美国的全球战略,不言而喻,在东亚问题上,美国外交的总原则是:「削强扶弱」的平衡战略——平衡任何东亚强国与周边国家的力量对比,不使任何一强突出。 这意味着,任何亚洲强国若与其他亚洲国家力量对比悬殊都违反美国利益。 目前的情势是,对中国强大的疑惧,使亚洲力量均衡的问题进入了议事日程。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亚洲的强权,破坏了亚洲的均势,特别是军事均势,势必引起亚洲乃至全球的力量调整,美国的力量均衡原则(平衡其他国家的力量对比,不使任何一强突出)将导致力量真空,必定需要有某种形式的填补。由于台湾在西太平洋战略地位,由于台湾问题所象征的制度竞争含义,为维持亚洲的稳定与和平,为履行美国在亚洲承诺的道义负担,美国力量以某种形式再次介入,扶植日本成为可资平衡的国家(这意味着美国改变长期以来的对日政策),并使中共不能在目前的体制下并吞台湾,但又要防止台海之间爆发冲突而影响地区稳定,成为美国必不可免的战略目标。 这是美国有关两岸关系的基本出发点,也是美日「安保防卫指南」以及美国与东亚国家建立「战区飞弹防御体系」(TMD)的基本背景。 ⑵ 美国的预防式应对 我们已经分析过,若中国作为区域性霸权出现,是不符合美国利益的。 美国的应对之道是双管齐下,一方面与北京在各种场合打交道,在北京有影响的问题上(如北韩问题)尽力与之合作;另一方面,与亚洲其他国家不事张扬地谋求实质性合作,建立某种区域安全体系,并保持美军在该地区的存在,以保障地区和平,并平衡和抑制北京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在某些必要的危机时刻,坚定地显示美国在该地区的军事遏阻意志和力量。在这方面,众所周知的事件有: *1996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两艘航空母舰迅速进入台海地区 *美日「安保防卫指南」于1998年9月23日正式发表 *美国众院决议将台湾纳入「战区飞弹防御体系」(TMD) 关于美日「安保指南」,北京曾经夸张地大声抗议过,并多次毫无结果地询问东京其涵盖范围是否包括台湾海峡。最后被日本以一句该指南并非针对地理范围,而是针对所发生的事态的性质而定而打发了,无疾而终。明眼人很清楚,作为地区冲突和地缘政治的产物,美日「安保指南」显然是包含了台湾海峡的,而且还是它最主要的针对区域之一。 |
©Boxun News Network All Rights Reserved.
所有栏目和文章由作者或专栏管理员整理制作,均不代表博讯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