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便臣驅逐孫中山出境 前五任港督,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侵佔中國領土上,如砵甸乍逼迫清廷簽訂江寧條約割占香港島、大衛斯派軍隊入廣州城、般含協助清廷征剿太平軍與天地會、寶靈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逼簽天津條約、赫寇斯·羅便臣強租南九龍。第六任至第九任的十九年間,麥當奴資助創辦東華醫院,施行免費醫療至今;軒尼詩設立保良局,委任伍廷芳為第一位華人議員、第一位華人大律師與太平紳士,修建山頂纜車,安設電話;寶雲興建大潭水塘、天文臺,賽馬會。在此環境下,華人經營有術,已成香港舉足輕重力量。
從第十至第十六任約四十年,天災人接連不斷,史稱「黑暗時期」。十九世紀末,香港流行鼠疫,十年內病死幾萬人,1906年強颱風侵襲,死傷兩萬多人;一九一八年二月,快活穀馬場發生大火,死六百,傷以千計。在十一任威廉·羅便臣任上,強行取得新界租借權99年,再侵佔中國領土376平方公里,將英轄香港地區擴大了十倍。對於中國革命,歷任港督都採取排斥態度,如威廉·羅便臣驅逐孫中山出境,盧押限制香港同胞支持辛亥革命。在第十二任卜力任上,他派軍隊驅逐清朝官員出九龍城,強行接收新界,炮轟吉慶圍,死傷鄉民無數,史稱「喋血錦田」;司徒拔製造沙田慘案鎮壓海員大罷工,死傷數百人。作孽者也受到了報應:錦田血案的主謀——警司梅含利出任十五任港督時,遇到槍擊,司徒拔則因激起香港大罷工,使香港成了死港,他自己也黯然離港。第十三任彌敦是最有遠見的一任,他對香港工商業發展頗有貢獻,如重建中區,用工兵開闢九龍主幹道彌敦道,建成市中心旺角,電車與廣九鐵路全線通車,此謂「彌敦之治」。這四十年內香港建立陪審員制度、供應居民用電、創辦香港大學。司徒拔離港的1925年成為香港歷史的另一分水嶺——華人社會已經出現。
從金文泰以後的三位港督是香港休養生息的年代,為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金文泰對華人採取懷柔政策,委任周壽臣為行政局非官守議員,修建城門水塘、半島酒店、啟德機場、取消新界居民建屋補地價政策,故成為民望最佳的港督。郝德傑大力聘用華人出任政府雇員,成立市政局,努力改善與中國關係,開闢港美航空線、建立瑪麗醫院等。羅富國同情中國人民抗日,頂住日方壓力默許戰略物資經港運往大陸,還庇護流亡香港的內地文化人開展抗日宣傳。自1925年至1945年的五任港督期間,因逃避日寇而進入香港的人口與資金激增,到香港陷日前夕,香港人口已增至一百五十萬人。
(2020/02/13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