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人生列车》7 《学问高过金岳霖的沈有鼎》 连载《认识列车》 7 作者严家祺
学问高过金岳霖的沈有鼎
沈有鼎是金岳霖的学生,比金岳霖小十三岁。早年留学美国、德国,曾在著名哲学家怀德海和海德格尔指导下从事研究。抗日战争初期,大学南迁,据钱穆的《师友杂忆》说,在南岳衡山文学院时,钱穆曾与闻一多、沈有鼎同住一个房间。沈有鼎后来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授。1955年後,到哲学研究所工作。沈有鼎五十六岁时,我来到哲学所,认识了沈有鼎。

沈有鼎照片
沈有鼎给我的印象是邋里邋遢,总是似笑非笑地看着人,我总感到他在谈话时还在想着逻辑学的“悖论”,有时谈话文不对题。他那种与世无争的性格和做派,免不了受欺负。科学院“学部”在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的宿舍大院里有一栋四层高的新建大楼,楼的前后有些旧平房。大楼中住了“学部”许多的著名专家、学者,如金岳霖、钱钟书和杨绛夫妇、黑格尔专家贺麟、考古学家夏鼐、太平天国专家罗尔纲、莎士比亚专家卞之琳、普希金专家戈宝权、甲骨文专家胡厚宣、法国文学专家李健吾、林彪的老师历史学家杨向奎、逻辑学家周礼全等研究员;平房里住的是一般研究人员和行政人员,只有沈有鼎作为研究员住在大楼前的平房中,他家里光线暗淡,家居什物凌乱,同事们都不太愿意进去。

墨经的逻辑学
哲学所的同事都说沈有鼎很有学问。他不仅是“中国逻辑史”专家,而且精通数理逻辑,他创建了两个新的逻辑演算系统。沈有鼎的《“墨经”的逻辑学》,以现代逻辑为工具去研究《墨经》逻辑,挖掘出《墨经》中许多逻辑思想,把中国学者对《墨经》逻辑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有集类的类悖论》、《两个语义悖论》等著作,也被视为重要科研成果。当年哲学所的逻辑研究室,只有沈有鼎、张尚水、张家龙几个人懂数理逻辑,其他人只懂形式逻辑。大名鼎鼎的金岳霖对数理逻辑也一窍不通。我是数学出身,知道学数理逻辑、计算机语言并非难事。但对没有数学物理基础的人,特别对那些只懂得《易经》、《墨经》和中国古代哲学的人来说,让他们了解一些数理逻辑,比登天还难。
金岳霖有一个学生叫王浩【註】,曾任哈佛和洛克斐勒大學教授。早在1959年,王浩在IBM 704计算机上用九分钟时间,证明了罗素、怀特海所著《数学原理》中数百余条数理逻辑定理,曾荣获“首届证明自动化奖”。周礼全谈起王浩来总是津津乐道,似乎认识王浩是自己的无上光荣。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王浩每次从美国回中国,金岳霖因为不懂数理逻辑,总要叫上沈有鼎作陪。有一次,金岳霖想买一本数理逻辑学方面的新书,征询沈有鼎的意见,沈有鼎直言不讳地说,“这本书你看不懂”,金岳霖就不买了。这些事在哲学所和逻辑学界小圈子中传开来,大家都说沈有鼎的学问比金岳霖高。

邓小平会见王浩

王浩著作《逻辑之旅——从哥德尔到哲学》
沈有鼎除了作学问似乎一无所长,日常生活琐事都不能很好自理。我一些熟人调侃起来忘不了沈有鼎的“八卦”:有一天,沈有鼎坐在东单街角的马路边上,双手抱着脚丫子,痛苦不堪地呻吟,旁边围了一大堆看热闹的路人,把警察也招来了,问他为什么坐在地上不走,他不停的说,“脚痛,脚痛”,警察只得把这位老先生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把沈有鼎的鞋袜脱掉,但见趾甲像螺丝一样盘旋着,有些嵌在肉里。医生对从家里赶来的沈夫人只说了一句话,“回家把脚趾甲剪一剪”。
生活上,沈有鼎完全依赖夫人。文化革命中,沈有鼎随“五七干校”去了河南息县,虽然他年过六十,也要和大家一样下地劳动。一次,天气奥热阴雨连绵,土地泥泞,出门时人人都穿雨鞋,只有沈有鼎仍穿着布鞋,走小小一段烂泥路,鞋和脚都会和上泥。去食堂买饭,同事可以帮忙,上厕所可就没人能代劳了。大家都劝他换雨鞋,他说要写信问老婆。老婆告诉他,鞋就在箱子里,拿出来穿就行了。换上胶鞋的沈有鼎现出丝丝欣喜。其时,天已放晴,又开始下地劳动了。没几天,宿舍里弥漫着一种臭气,沈有鼎床铺附近更是臭气薰天。同事们寻来寻去,发觉气味是从沈有鼎脚上的胶鞋散发出来的。原来,自从换上雨鞋后,他就一直穿在脚上。烈日下穿着胶鞋劳动,脚汗沤在鞋里,日复一日,臭气也愈来愈浓了。
沈有鼎个头大,走路时双腿稍稍外翻双脚蹭地,缓慢而沉重,脑袋总是微微扬着,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好像永远在思考学问。或许正是无时无刻地思考才使这位对生活麻木不仁的学者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过,他对金岳霖非常敬重,只要提到金岳霖他都恭敬地认其为老师。哲学所的人谈起他,对他的孜孜不倦、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和对逻辑学、哲学的贡献也敬佩有加。
八十年代初,干面胡同宿舍前院平房要全部拆迁,准备盖楼房。沈有鼎家也属于拆迁之列。我每天上班或上街都要经过前院平房,有好长一段时间,前院平房一家一家都搬走了,唯独沈有鼎一家不走,理由是他家书多,给他新分的房子太小。现在想起来,沈有鼎就是北京最早的“钉子户”。不过,当时沈有鼎不走,沈有鼎家边上的其他平房也没有拆掉,平房的水也没有停。后来,沈有鼎还是搬走了,我已经离开了哲学所,因为不在一个单位上班,就再也没有见到他了。然而,三四十年前的陈年旧事,至今没有忘怀。
——————————————————————————
【註】王浩(1921-1995)哈佛大学、洛克菲勒大学教授。1983年,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授予第一届“数学定理机械证明里程碑奖”,以表彰他在数学定理机械证明研究领域中所作的开创性贡献。著有《数理逻辑概论》、《从数学到哲学》、《哥德尔》、《超越分析哲学》。
(2020/01/23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