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有民族氣節和風骨的領袖
以上蔣傳的偏頗是由於各該作者違反了隔代修史的原則。古代史官提倡隔代修史,是因為當代人寫當代史,容易受到當道者的干擾,往往會為尊者諱,還有成王敗寇、望風希旨等弊端。二○○七年春以來,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分批開放蔣介石日記,使中外學者漸漸走出了歷史的誤區。來自海內外的學者閱後都恍然大悟:原來蔣介石是一個極有民族氣節和風骨的領袖,他也一直在努力謀求中國的現代化。例如,中共政權的智囊機構——中國社科院近史所所長張海鵬專程赴美查閱蔣日記後坦承,他是抱著懷疑的觀點去閱看蔣日記的,結果卻不得不承認,蔣確實是民族主義者;另一位中共御用學者四度赴美抄寫蔣日記後斷言,這部跨度五十多年、數以千萬字計的日記確係真蹟,因為蔣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寫了許多個人隱私,原無公開的打算,故其內容真實性很高,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足以改寫中國現代史。這位蛋頭學者在臺北中研院演講時,呼籲史學界同仁「要努力從舊的框架中解放出來,要走出國共兩黨鬥爭的框架。」(以上四段話均見於《亞洲週刊》2007年10月7日,頁32-39)
在這樣的氛圍下,於是便有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陶涵力作《蔣委員長:為現代中國而奮鬥》一書的面世。陶涵是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曾在台中的美國國務院華語學校念了兩年中文,上世紀六十年代赴台出任美國大使館二等秘書,負責政情報告與資料分析,他是在世的退休美國外交官中唯一曾經覲見過蔣公並與其合影者,故其不僅熟悉海峽兩岸紛爭,也具備閱讀中文文獻的能力。在他長達三十多年的外交官生涯中,曾任職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在美中(共)建交後,擔任過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政治參事。廿二年前,蔣經國總統去世後,美國在台協會的創始人丁大衛一直想為蔣經國立傳,並大力推薦他的好友陶涵 承乏此事,後由中國時報創辦人余紀忠先生贊助,歷五個春秋,撰寫了一本對經國先生予正面評價的《蔣經國傳》。此書於二○○○年由哈佛大學出版後,深受西方學術界的重視,哈佛乃斥資贊助陶涵續寫《蔣介石傳》。陶涵承認,撰寫蔣介石傳,比蔣經國傳的難度大得多,除了寫經國先生傳時蒐集的大量資料文獻以及數百次政要人物訪談外,他又殫精竭慮參閱了美國國務院外交解密檔案、美國國家檔案、羅斯福總統行政助理居理檔案、哥大口述歷史系列、俄羅斯國立檔案館史料、共產國際檔案、宋子文檔案、陳立夫回憶錄、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以及秦孝儀編纂的十二巨冊《總統蔣公大事長編初稿》。陶涵說,他本來同大多數西方的所謂中國問題專家一樣,對蔣介石充滿了負面的偏見,認為蔣是殘暴的獨裁者、縱容部下貪瀆、把中國大陸丟給了毛澤東,除了自身清廉之外,幾乎一無可取。但是基於自己是「溫和的自由派和外交政策的務實派」,他是以開放的心態撰寫蔣介石傳的。正由於在撰寫蔣經國傳記時,發現其父並非西方左傾作家伊羅生、畢克、杜希曼等人筆下描繪的那種猥瑣膚淺人物,近年海峽兩岸、俄、日、美都出現大量新的檔案資料,甚至在鐵幕中的大陸學者也寫出了數百篇有獨立見解且中肯理性的評蔣論文,尤其是蔣家後裔分期公佈蔣介石橫跨五十六年的原始日記,這一切都使他對重大的歷史事件有了新的認識。讀者從英文版洋洋灑灑七百六十頁的皇皇巨著中,可以看出作者皓首窮經、目不交睫之深厚功力,其二三一○條注釋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2020/01/19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