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門的霧》
舒巷城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到大後方,一九四八年才回港,終其一生七十八歲中只有六年不在香港,其寫作生涯六十二年中有五十六年在太平山下度過,這才真正稱得上「本土作家」。他為《香港文學作家傳略》所撰的自傳曰:「一九二一年九月十二日生於香港,在此長大受教育。早年西灣河、筲箕灣是我的家和生活基地。街坊上和那一帶的人事悲歡,為日後的小說創作提供過好些素材(短篇《鯉魚門的霧》、長篇《太陽下山了》是其中例子)。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商店,卻無法改變我這個長子難以『子承父業』的命運。七歲進私塾唸『人之初』,為期甚短;繼而在兆榮漢文學校肄業,背誦古文舊詩是功課之一。讀了幾年小學後,考取當年官立英校特設的獎學金;於是先讀五年免費的育才書社,後讀教會辦的華仁書院(前者位於上環附近某小崗高處,是一座設有鐘樓的西式紅磚建築物;後者當年位於中區羅便臣道側的半山上)。回顧那六、七個年頭,每天上學放學,往返之間要走一大段路才乘搭長途電車,可以看到這座海港城市在變化中的日漸繁忙。自童少年時起,興趣廣泛,參加過小足球隊、曲藝社,學過唱粵曲、依譜填詞等;喜歡看電影,喜歡風格日異的音樂、繪畫;接觸新文學後,可說一往情深了。因無緣攻讀大學,自知所學不足,便努力自修,至今未輟。一九三七年因七七事變後,香港人口倍增,文化事業蓬勃。在抗戰期間就讀英文書院時,受了朋友及南來作家的影響,開始投稿。曾以王烙等筆名發表過一些小說、詩歌的習作;也曾被兩位寫詩的朋友拉入夥,在某學院出過一本油印的《三人集》。
(2020/01/17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