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霸权论》连载之2 第一章《自主行为系统》
《霸权论》连载之2 第一章《自主行为系统》 2006年香港Thinker出版社出版 作者:严家祺
第一章 自主行為系統
§1·1 行為體與自主行為體 
國家是由人組成的,但國家從來不是人。國家有生有死,有生命,國家不是植物,不是一般的動物,也不是機器人。國家是一種活的行為體。古羅馬活了上千年,已經死亡。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活了六百餘年,後來又以奧斯曼帝國的形態復活。古老的中國,已有五千多歲,曾一度衰弱不堪,現在正在崛起。太平洋西岸的美國,現在正處青年時代。失去了四分之一國土和一半人口的俄羅斯,滿腹牢騷,加上人口還在不斷萎縮,似乎看不到重新恢復昔日光輝的象。國家不等於人,國家是怎樣的一種行為體呢?
心理學是行為的科學,心理學研究人和動物的行為。在心理學中,「行為」是指機體的任何可觀察的動作或反應。廣義的行為還包括神經系統的電活動,如腦電波。
行為學也研究行為。如果說,心理學研究與行為有關的機體的內在因素,那麼,可以說,行為學研究行為本身。廣義行為學不僅研究人的行為,而且研究一切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個體的行為。
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企業、一個國家、一個國際組織都是「個體」,一個分子、一個離子、一輛汽車、一輛坦克、一架無人飛機、一個導彈、一個人造衛星、一個星球也都是「個體」。所謂「個體」,是指可以與「外界」區分開來,並能移動、運動或作出行為的物體。顯然,電磁場、引力場、海洋中的水、雲霧、連綿的山丘都不是「個體」。
一個「個體」在外界刺激下能產生某種反應,這種反應,可以定義為這個「個體」的「行為」。人有行為,動物有行為,機器人有行為,人造衛星有行為,企業、國家也有行為。當一個人造衛星受地面控制,追尋、撞擊另一人造衛星時,撞擊就是行為。
金屬的微觀結構是晶體,金屬離子排列在晶格(lattice)中,電子在金屬離子晶格中的運動,形成電流。這種電子運動是行為嗎?溶於土壤中的礦質離子被植物根部吸收後,這些礦質離子在植物體內也能運動,這種運動,是行為嗎?月球繞地球轉動、地球繞太陽轉動,這是月球、地球的行為嗎?
在本書中,「行為」概念是在廣義上使用的,個體的「運動」可以視作個體的「行為」。一切個體,不論是天然的、人造的,不論它們的運動是自動的、由外力推動的、受操縱的,只要在外界刺激下能產生某種反應,包括位置移動,都可視為行為。按照這一定義,植物個體在風吹動下也會有反應,也是「行為」,由於植物個體一般不能自由移動,至今尚未有人發現研究「植物行為」有甚麼意義。然而,植物內部組成部分的各種「個體」,如植物的細胞、植物體內的水分、有機物、無機鹽,在一株植物內部世界的「大環境」中,也有極其複雜的運動或行為。我相信,在未來數十年中,研究植物中某些細胞「個體」的「行為」和植物體內運輸,研究介於動植物間的細菌、真菌、病毒的行為,都會發展成為各個重要學科。
能產生行為的個體,通稱行為體。一個行為體,並不能對一切外部刺激作出反應。巨石對小石子的撞擊,沒有反應。一種動物,只能對環境中的一些刺激作出反應。不同物種的動物,反應模式不同。人也不是對所有刺激都發生反應,如超聲波,人就不作出反應。不同人有不同興趣、愛好,也影響人的反應。研究動物和人的「刺激反應模式」是行為學的重要內容。
行為體通常有內部結構。離子、分子、病毒、細菌、動物、人都有內部結構,電子和基本粒子也可能有內部結構。行為體對外界刺激有不同的反應模式,與行為體內部結構不同密切相關。
今天,科學還沒有能力來研究基本粒子的內部結構問題。由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子、分子、離子就呈現各種不同的內部結構。
病毒(virus)比細菌小得多,不同病毒的大小變動於20至450納米(一百萬分之一毫米)之間,細菌則有300至2000納米大。病毒的內部結構已十分複雜,在外形上,有的病毒呈二十面體對稱,有的呈螺旋對稱,還有的呈複合對稱。與離子、分子、宏觀的物體不同,這麼微小的病毒的行為,如入侵宿主細胞有不同方式,這表明病毒的行為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行為體的內部結構愈複雜,它的外部行為種類也就愈繁多。複雜的行為體的內部會分化出對外部刺激的感受器、傳遞器和反應器,為了如何作出行為,還會分化出決策器。人腦就是人的行為的決策器。在戰爭中,指揮控制系統,也可視為戰爭一方的決策器(§8.8)
「腦」不是行為體作出行為的必要條件,病毒沒有腦,細菌和許多單細胞生物都沒有腦,就是多細胞動物,如水螅、水母、水葵,都沒有腦,也能自主行為。水母的形狀象傘,傘緣有很多觸手,下面中央為口。水母有腸,有神經,感覺和運動器官都很發達,但沒有「腦」。腦是行為體內部信息傳輸系統的中央控制器。從水母可以看到,自主行為體並不都有「腦」。現在的電腦互聯網是一個覆蓋地球表面的信息傳輸系統,並不存在中央控制器,能否認為「全球互聯綱系統」尚未產生一個「腦」呢?
行為體的行為不一定是自主的。月球、地球的運動,都不是自主運動。空氣中微粒的運動,也不是自主運動。動植物的細胞膜是細胞之間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通道。細胞膜具有極強的選擇透過性。有些物質的分子依靠細胞膜兩側濃度不同,由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運動,這是一種「被動行為」,有些物質從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運動,需要消耗某種能量,這是一種「主動行為」。這些物質分子,也是行為體,不過它們行為的「大環境」是細胞與細胞間。
行為體為了能自主行為,一定要有效地接收、傳遞內外環境中的信息(刺激就是一種信息),加以處理,從而控制、調節行為體內部的功能,作出一定的外部行為。神經系統就具有這種功能。植物是自養生物,一般無需依靠自力移動位置,由於植物固定在某一環境下不動,植物也就無需神經系統。除了原生動物、中生動物和多孔動物外,所有動物都有神經細胞(即神經元)。一些水母動物體內有神經環,形成最簡單的神經結構,使水母動物可以協調地收縮身體,並自主地作出行為。有神經系統的動物不一定都有腦。如果說,神經系統使動物能對環境作出快速整合性反應,那麼,可以說,腦的功能使生物進一步整體化,使生物體的每一個行為代表整體。
在一個生物體中,神經系統把生物連成一個整體。植物沒有神經系統,是一種「模塊式生物」,植物因而能一部分一部分死亡,動物則是「整體化生物」。
綜上所述,行為體可分為自主行為體與非自主行為體,自主行為體又有存在信息系統與不存在信息系統之分,對動物來說,神經系統就是它的信息接收、傳遞、加工和輸出的系統。存在信息系統的自主行為體又可分為「存在中樞信息系統」與「不存在中樞信息系統」兩大類,腦就是動物的「中樞信息系統的核心部位」。
§1·2 兩個或多個行為體的結合
當兩個或多個行為體結合為一個行為體時,結合後的行為體的特性、行為能力不是原有行為體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所不同,甚至很大不同,正如氫與氧結合成水,水的特性既不同於氫,也不同於氧。
對非自主行為體來說,兩個相同行為體的結合,也有可能使結合體的性質大變。例如,兩個可以在平面上滾動的球,當它們有一處黏合在一起時,兩個球的結合體就失去了滾動的特性。
兩個自主行為體的結合,結合方式不同,新形成的結合體就會產生新的特性和不同的行為能力。人與馬是兩個自主行為體,當人騎上馬時,就形成了一個「人—馬系統」結合體。據說在16世紀初,西班牙人剛到南美印加帝國時,西班牙人從馬背上下來,曾有印加人以為眼前出現的是突然分成兩半的野獸。這種傳說也許是故意編造,以貶低16世紀初印加人的智力,但把「騎著馬的人」看作是不同於單獨一個人的「人」的「行為體」,是有意義的。如果「人—馬系統」中的人能熟練地駕馭馬,那麼,這個結合體就具備了人的理性水平和馬的迅跑能力,而如果一個不會駕馭馬的新手勉強騎上了馬背,那麼,這個結合體在理性水平上低於單獨的人,在迅跑能力上低於單獨的馬。
一個自主行為體和一個非自主行為體相結合,新的結合體也會表現出新的特徵。人駕駛汽車、火車、輪船、飛機,都形成新的結合體,即「人—機系統」。駕駛員技術熟練,新形成的「人—機系統」結合體的行為能力就會增強。一個不熟練的駕駛員開車,「人—機系統」的行為能力就十分有限。裝有衛星導航儀的汽車,當一位熟練駕駛員駕駛這輛車時,整個結合體「人—機系統」的理性——智力水平就高於人。
兩個或多個人乘一艘船出海,在航行中,每一位乘客許多行為能力在正常航行中就不起作用,整艘船的理性水平主要取決於船長。在茫茫大海中,如果船長突然死亡或船隻故障,整艘船就變成一個沒有理性和沒有行為能力在海洋中漂流的非自主行為體。隨著船上儲存的淡水和糧食的減少,船隻內部人的行為就會發生劇變。
兩個人或多個人在一起並不能一定組成一個新的行為體,只有當他們形成一個共同的決策中心和能夠形成共同行為時,新的行為體才能形成。當兩個人或多個人同時乘上一輛車或一艘船,其中一人會駕駛車輛或船隻,而且車輛、船隻性能良好時,這樣,車或船才形成新的行為體。在沒有車、船的情況下,兩個人或多個人要結合成一個新的行為體,就要依靠他們之間形成「權力——服從關係」。在一定意義上,人與人之間的「權力——服從關係」是一種「結合劑」或「黏合劑」,使兩個人或多個人可以表現出整體行為。車輛、船隻是搭乘者結合成一個新行為體的硬構件,而人與人之間的「權力——服從關係」則是軟構件。軟構件與硬構件相比,人與人之間的「權力——服從關係」容易發生改變,而車輛船隻的硬構件相對比較穩定。
在搭乘車輛、船隻時,車輛、船隻上的人也有「權力——服從關係」,由於當駕駛員要有專門的技能,由於搭乘前人們就目的地已達成共識,因而,車船上的「權力——服從關係」就不突顯出來。當兩個人同乘一輛車因乘車目標發生分歧而爭奪駕駛方向盤時,車輛的行為就會突變,這時,整輛車實際上呈現喪失理性狀態。
兩個不同的人、兩輛不同的車、兩位騎馬的騎兵、兩個社團、兩個企業、兩個政黨、兩個國家,都可以形成新的結合體。一般來說,兩個行為體的結合會改變「結合體」的能力與行為。兩個有理性、有意志的結合體,由於個體在理性、能力上的差別、意向上的不同,會使結合體呈現各種不同狀態。兩個志同道合、真誠相待的人的共事或合作,與兩個貌合神離、各懷鬼胎的人的合作,其行為方式、行為後果必然大相徑庭。兩個國家的關係遠比兩個人複雜,所以,兩國關係會呈現更多種形態。多個人、多個「人—機系統」、多個社團、多個政黨、多個國家的結合情況,就更為複雜了。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