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漫議之二 朱自清在《史記菁華選》導讀中提到霍去病,他引太史公所記稱霍生活奢侈,出征時隨帶食物甚多,往往到班師仍有剩餘要倒掉。霍對士卒亦不體恤,僅以錢財及功名為號召使下屬應命衝殺。
顯然,霍與其舅舅衛青之愛兵如子大不相同,和李廣之備受愛戴更不可同日而語。關於後者,太史公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俗語於《李將軍列傳》片末,讚頌之情溢於言表。對衛青他雖於《佞幸列傳》不無微詞,但大體上貶抑的程度有限(網上有論者謂其於衛霍二人之戰功俱歸因於天命即運氣,筆者從《衛青霍去病列傳》看似非如此)。
其實,霍與下屬保持距離,未嘗不是一種避嫌的自保之道,蓋劉徹為人多疑。儘管他頗長時間深愛衛子夫,但亦擔心衛氏一族獨大權傾朝野。故軍中威信極高的衛青一直低調示人,以免遭忌。生性高傲的霍雖年輕氣盛,卻也從舅舅身上潛移默化,注意檢點人際關係。此屬無可厚非。
不管怎樣,上述霍之奢糜到底並非優點。在筆者心中,此位曾發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豪言的驍將之形象,不再臻于完美,可謂白璧微瑕。
至於李廣,讀者自能看出太史公對他的偏愛。不過,對其負面並沒有為尊者諱。除了蓄意殺霸陵尉之外,李廣也自承曾處決羌族降卒八百餘人。這都是飛將軍的污點。
可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千百年來在炎黃子孫心目中,“龍城飛將”是高大的。歷史上的李廣斬殺匈奴的戰功不夠,未能封侯;但其赫赫威名卻長盛不衰。以致王昌齡的《出塞》被譽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傳唱千餘年,並且可以預期,還將繼續傳唱下去。
至於《出塞》中的龍城飛將不無爭議。有謂王昌齡是指衛青,因衛曾攻佔龍城;有謂王弄錯地點,將盧城與龍城混殽;也有謂王詩“龍城飛將”兼指衛青李廣兩位。愚意以為,不必過於認真,難得糊塗為好。見仁見智又何妨?
但區區內心仍屬意李廣也。此與古文名篇《答蘇武書》有關。其中“陵先將軍,攻略蓋天地,義勇冠三軍。徒失貴臣之意,剄身絕域之表”等句,真是驚天地,泣鬼神。雖然考證表明,該文乃後人假託李陵之名而作,但亦傳誦千餘年矣。此豈徒文字流暢優美之故耶?人心所向之所致也!
除此之外,史記人物可議者大有人在,且待下回分解。
(5-6馬克思冥誕100年翌日)
(2019/05/06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