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貞女抗暴?野外婚禮? --《詩經》“野有死麇”賞析
善政善教系列
貞女抗暴?野外婚禮?
--《詩經》“野有死麇”賞析
金光鴻律師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詩經.國風.召南.野有死麇》
一
在大紀元網上看到一則《詩經》賞析,覺得大煞風景。這麼美的一首詩經,居然被這位作者解讀成“貞女抗暴”詩,且多所牽強附會,甚至穿凿附會,这样的讀書人,只配與我磨墨、添香!不由興起,寫下了這篇詩經賞析。(見附二)
網址鏈接:http://www.epochtimes.com/gb/9/8/9/n2618072.htm
隨手在網上查閱了各種解釋,有煞風景的,也有切題的。我本人沒有專門研究過《詩經》,但喜歡《詩經》的韻味,也喜歡“詩言志”(出自《尚書舜典》)的境界。
煞風景的,古已有之:
1、漢末鄭玄《毛詩鄭箋》:“貞女欲吉士以禮來,厖又疾時無禮,強暴之男相劫脅。”
2、唐孔穎達《毛詩正義》:“此為貞女拒暴之詞?”
3、南宋朱熹《詩集傳序》:“凡詩之所謂風者,多出於裏巷歌謠之作,所謂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也。”“此章乃述女子拒之之辭,言姑徐徐而來,毋動我之帨,毋驚我之犬,以甚言其不能相及也。其凜然不可犯之意蓋可見矣!”
切題的有:
1、宋王質《詩總聞》:“女至春而思有所歸,吉士以禮,通情而思有所耦,人道之常。或以懷春為淫,誘為詭;若爾,安得為吉士?吉士所求必為貞女,下所謂如玉也。……當是在野而又貧者,無羔雁幣帛以將意,取獸於野,包物以茅,護門有犬。皆鄉落氣象也。”“尋詩時也正,禮也正,男女俱無可譏者。”
2、清姚際恒《詩經通解》:“此篇是山野之民相與及時為婚姻之詩。厖總而論之,女懷士誘,言及時也。吉士玉女,言相當也。”
詩言志:
1、 《毛詩序》雲:“《野有死麕》,惡無禮也。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被文王化之,雖當亂世,猶惡無禮也。”
2、衛文《韓說》曰:“平王東遷,諸侯侮法,男女失冠昏之節,《野麕》刺興焉。”
筆者認為,這是一首很有韻味的情詩,比興手法運用得相當巧妙,反復吟詠,韻味無窮,雖是情詩,也暗合了“詩言志”的古風。
二
《詩經》據說是孔子晚年所編,《論語為政第二》中留下了這樣一段話:“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可以作為我們賞析詩經也好,品評詩經也好,至少有個方向吧!
“野有死麇”詩出自《國風召南》,就說是從召南這個地方采風采來的詩。
召南,據《互動百科》之“召南”詞條,當為今天江漢一帶,時當春秋亂世,人口稀少,森林茂密,農耕之餘,田獵之事有之,本詩描寫的就是這個場景下發生的一段青年男女相戀、相愛、成婚、洞房花燭的故事。
某年春天,青年獵人狩得一條野鹿,帶著獵狗,興沖沖地歸來,途中遇到一個正當妙齡懷春待嫁的少女,於是獵人就割下一塊死鹿肉,用白茅包好,向少女獻殷勤。
是時也,春天也,不僅是獵人狩獵的季節,也是少女懷春的季節(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是地也,林深草密正好作洞房,野鹿是聘禮;
是人也,各當妙齡,男當娶,女當歸,“吉士”玉女,野外邂逅,男獻殷勤,女樂受之,乃天作之合,適齡男女互生愛慕,擇偶婚配,繁衍人類,乃造物主造化之功也!
所以“野有死麇”一詩,實際上吟誦的是春秋戰亂時期那個年代的一場野婚。
春秋亂世,諸侯連年混戰,禮崩樂壞,民不聊生,人命比紙還薄,然飲食男女之事不可廢也,《禮記》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無飲食則不能養身,無男女則不能育後,雖是亂世野婚,然由於文王禮樂教化傳世,“猶惡無禮也”,只不過作些權變罷了!
首句“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乃是男子割下一塊死鹿肉,用白茅包好作禮,相贈於女,女若受之,則是男有情女有意。
次句“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顯然女已樂受,詩人開始極力薰染場景和人物了,林深草密堪作洞房,死鹿是聘禮(這個婚俗在我老家湖北農村就有,男女辦婚事,夫家要送豬作聘禮的,有整頭的,也有半頭的),男女各當妙齡,詩人用“白茅純束”來形容妙齡男子,用“有女如玉”形容妙齡女子,一個“純”字,一個“玉”字,用來形容少男少女的純潔無暇,正相匹配!
全詩最後幾句“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描寫的男女情動,男子已然在動手給女子寬衣解帶了,可能由於動作太粗暴了,所以“玉女”就溫言軟語含情脈脈地對“吉士”說,慢點動手脫啊,小心不要驚了我的佩巾,也不要惹得狗叫!
造物主賦予男女不同的生理特點,男為陽為剛,容易急躁衝動,動作粗魯;女為陰為柔,內斂沉靜,溫柔克制,陰陽互補,相生相剋,方有蘊男育女之功!
“舒而脫脫兮”,舒,徐也,脫,讀退,解除,兩個脫字連一起,描繪慢的樣子,不僅語氣溫柔,而且極言其徐,翻譯成現代漢語大致相當於“慢點來啊,不要那麼猴急”。
“無感我帨兮”,帨,佩巾,《儀禮.士昏(婚)禮》中說:“父送女,命之曰:‘戒之敬之,夙夜毋違命。’母施衿結帨,曰:‘勉之敬之,夙夜無違宮事。’”就說女子出嫁時,父親以言相贈,母親要給女兒“施衿結帨”。感,《說文解字》上說“動人心也”,現代漢語“感應”的意思,不是以手動之類的動作,我沒研究過古代服飾,但女人穿著打扮掛點小飾物、小佩巾什麼的很正常吧,古人男耕女織,佩巾很有可能是少女的母親織的,這裏大概是男子動作粗暴,女子在婉勸,說動作粗暴會驚了佩巾的,這時少女佩巾可能已然解下,也可能還在身上,但這都無關緊要,說“無感我帨兮”實際上是少女請求男子溫柔一點的一種委婉地說法,這和後面的不要惹得狗叫,是同樣的意思。
“無使尨也吠”,《說文解字》:尨,犬之多毛者。“無使尨也吠”,就說不要惹狗叫。詩詞語言本來就濃縮冼練,要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涵,是不允許有多餘的詞句的,詩的前文沒提到狗,這時出現狗,顯然男子身邊是有狗相隨的,聯繫到死鹿,那就是狩獵歸來。
《鄭志 . 答張逸》記載:“正行昬禮,不得有狗吠。”昬禮,婚禮。看來古人行婚禮講究還多,其中之一就是不得有狗叫,這和前面的“無感我帨兮”是一個意思,是女子希望男子溫柔有禮的一種委婉地說法。
這是表面上看來。
其實質是,少女可能心裏有些不穩,暗示吉士,我倆是在行婚禮,提到“帨”,那就是父母宛然在身邊,就說我倆是有父母之命的;提到狗,就說我倆是在舉行婚禮,不是苟合。這和前面的男以一塊“死麇”肉為聘禮,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婚禮。
三句合起來理解:“舒而脫脫兮”,可以看作是少女在向男子婉求,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請慢點脫衣服啊,溫柔一點啊”。“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是比興手法的運用,借他物詠此事,也表現了女子含蓄、委婉的美德,少女不說你動作太粗暴了我會怎麼樣,而是說,你動作粗暴會驚了我的佩巾的,也會惹得狗叫的。還有就是說我們是有父母之命的,是在行婚禮。
如果我們將“野有死麇”一詩比作一首交響樂的話,那麼,它的三個樂章的主題分別應該是:戀愛,婚禮,洞房。
第一樂章 戀愛:“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第二樂章 婚禮:“林有樸樕,野有死鹿;白茅純束,有女如玉。”
第三樂章 洞房:“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美乎? 美也!
善乎? 善也!
“野有死麇”一詩三個樂章次第展開,比興手法運用得巧妙得當,是一首極精美而有韻味且有教化功能的佳作,純美也,亦純善矣,無一絲邪念,這正是孔聖人所說的“詩教”。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由此詩可見一斑,決非後世今人所說的什麼“淫詩”或者“抗強暴之詞”!
大紀元的那個作者,引述的資料倒也詳實,但述不達義,其實,本首詩經,只看關鍵字“吉士”“有女懷春”“白茅純束”“有女如玉”……我們便可知,這是身逢亂世,禮崩樂壞的時代的一場純潔的少男少女的相戀、相愛,婚禮,洞房的故事,雖然身逢亂世,禮崩樂壞,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詩中男女從相戀,婚禮,洞房,男下聘禮,女收聘禮,男女各守其道……,可見文王禮樂教化遺風尚存,決不是什麼“貞女拒淫”或“貞女抗強暴”之類的詞,要讓我說,詩經如果真的收錄這樣的詞,那才真是大煞風景呢!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讀者朋友不妨細細咀嚼這首詩,看看是不是這樣?
三
筆者認為,“野有死麇”的教化意義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1、易雲:“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鼓之以雷震,潤之以風雨;日月運行,一寒一暑。 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幹知大始,坤作成物。幹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凡我中華兒女,炎黃子孫,不可不察,不可不曉。
2、《毛詩序》說“天下大亂,強暴相陵,遂成淫風”,“野有死麇”一詩,實際上是詩人是在借少女之口勸誡天下男子對女子要以禮相待,即使情欲衝動時也應“發乎情,止乎禮”,切忌以力相侵!--此乃“大始”也,幹須知也!
3、直來直去的就不是女人了,按中國傳統文化,男為陽為剛,女為陰為柔,陰陽剛柔相生相剋才是天理,春秋亂世,“強暴相陵,遂成淫風”,還有現代社會的很多家庭暴力和性暴力(美國不少),是不是因為女人不懂得如何運用女人的天性呢? 或者是穿衣打扮不够检点,有诲盗诲淫之嫌呢?“野有死麇”一詩的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另一個答案和選擇!--此乃“剛柔”也,須“斷矣”!
4、按莊子所說,“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養給;相造乎道者,無事而生定。故曰,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莊子大宗師)就說造物主為道造了人,賦予了男女不同的秉性,讓男人雄壯有力,女人細膩溫柔,雄壯有力者為田力、為狩為耕、為武為戰;細膩溫柔者為家室、為采為織、為育為養,各各以禮相持相守。--此乃“位”也!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