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这是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黎安友(Andrew J. Nathan)2017年10月12日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评论。文章评述了三本最近出版的、涉及中国崛起与国际秩序的著作,它们分别是迈克尔·R·奥斯林的《亚洲世纪的终结:世界最动荡地区的战争、停滞和风险》(The End of the Asian Century: War, Stagnation, and the Risks to the World’s Most Dynamic Region by Michael R. Auslin)、奥利弗·斯图恩克尔的《后西方世界:新兴国家如何重塑全球秩序》(Post- Western World: How Emerging Powers Are Remaking Global Order by Oliver Stuenkel)、格雷厄姆·埃里森的《注定一战:美国和中国能逃避修昔底德陷阱吗?》(Destined for War: Can America and China Escape Thucydides’s Trap? by Graham Allison)。感谢黎安友教授和《纽约书评》同意本刊发表中文版。原文链接: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2017/10/12/chinese-world-order/.
10年前,记者孟捷慕(James Mann)出版了《中国幻想》(The Chinese Fantasy)一书,批评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们用某种他称之为“慰籍性情景”(the Soothing Scenario)预期,来证明其对华外交和经济合作政策的合理性。按照这个情景预期,中国得到全球化的好处会使其接受民主制度,并支持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但与这个观点相反,孟捷慕预测,中国将继续是一个专制国家,而其成功只会鼓励其他独裁政权抵制变革的压力。[1]
中国取得这种新的强国地位的同时,基本上遵守了它2001年加入的WTO(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然而,2016年西方国家的政府发现,它们不得不违背(renege on a commitment)自己在中国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即十五年后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这种地位会使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国更难以起诉中国的“倾销”(dumping)——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来排挤竞争对手——而承诺给予这种地位,曾经是基于这样的期望,即中国会变成西方模式的市场经济。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坚持美日同盟,但如果美国政策继续示弱,日本最终将面临一个选择,要么对中国在东海的领土要求做出妥协,要么更大幅度地重新武装自己,甚至可能发展核武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格雷厄姆·埃里森在他的新书《注定一战》(Destined for War)中所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秩序的关键问题是中国和美国能否逃脱‘修昔底德陷阱’ ”;所谓“修昔底德陷阱”,他定义为一个主导强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的可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