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所認識的何志平
十一月廿一日上午,我打開電腦,忽見蘋果即時新聞登出醒目標題「涉行賄非洲官員 女星胡慧中老公紐約落網」,內文曰:
「香港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與塞內加爾前外長,涉嫌代表一間中國能源公司賄賂非洲官員,金額數以百萬美元計,部份交易在聯合國總部內進行。二人於十一月十八日在美國紐約被捕。
何志平與加迪奧被指控為一間中國能源公司向查德和烏干達公司行賄,以獲取石油生意。二人涉嫌用200萬美元賄賂乍德總統以取得寶貴的石油開採權,又將50萬美元款項存入烏干達外長庫泰薩的戶口。當中約100萬美元的賄款以捐款為名,經紐約銀行系統匯款。他又向烏干達外長和總統送禮並承諾將來提供利益,包括分享一家合營公司利潤。
美國署助理司法部長勃朗哥表示,二人的貪污行為損害經濟,破壞公眾對自由市場的信心。
69歲的何志平和61歲的加迪奧,各被控以違反海外貪污行為法及洗錢罪,一旦罪成最高可被判20年。 落網應論定 究是功狗功人
我心想:「噢!你也有今天!?」整個上午打了二十多個電話告訴諸親好友,他們都說:「人在做,天在看喲,這是報應!」廿三日,我從油管視頻見到美洲最大的華文報紙「世界日報」副總編輯魏碧洲在《紐約看天下》節目中說:「該案是警方臥底、何志平的女秘書提供中英法文密件而破案的。根據我們以前的採訪經驗,凡被聯邦檢方鎖定的案件,絕對不會放棄。該案主控官是紐約南區號稱第一的聯邦檢察官、韓國人金賢俊。此人家世不俗,父親是外交官,他本人則在哈佛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法學院深造過。2000-2006年出任紐約南區「有組織犯罪和恐怖主義調查組」,曾成功地給意大利黑手黨和亞裔黑幫定罪,還應聘回韓國專責培訓律師和檢察官。2003年大紐約韓美律師協會授予他「開拓者獎」,2006年亞裔聯邦官員協會授予他「年度風雲人物」美譽。以表彰他在破獲有組織犯罪方面的貢獻。凡是金賢俊起訴的案件,成功率極高,被告不死也要脫層皮。何志平案證據確鑿,倘若他肯認罪,可減少刑期;倘若他不認罪,官司要打下去,訴訟過程中會在法庭展示許許多多細節,所謂『為國犧牲』乃是通過賄金為國家尋找戰略能源部署,這就涉及商業秘密及國家機密。他背後的強力部門也許會勸他認罪,剩下的後續事情由上級處理,然而何志平是否願意成為代罪羔羊,這是他和他的律師團隊必須慎重考慮的。」
涉行賄被捕的何志平目前囚於紐約曼哈頓下城的大都會懲教中心等待提訊,跟墨西哥毒梟「矮仔」古思曼、「世紀騙徒」馬多夫、1993年世貿中心爆炸案主犯優素福等同囚。
熟悉紐約聯邦法庭運作的律師表示,何被拘留時間長短視乎大陪審團決定,普通案件不會囚禁超過48小時;若屬嚴重罪行,法官有權不予保釋,被告有機會囚禁至初審。大都會懲教中心共囚禁796名男女疑犯或犯人,屬高度設防監獄。《紐約時報》年初報道,獄中最危險囚犯被單獨囚禁的囚室,不見天日且燈光長着,不少囚犯視力受損,有囚犯指該監獄比美軍在古巴設立的關塔那摩灣拘押中心更差。
涉案被捕的塞內加爾前外長加迪奧則於11月17日被捕,並於27日以100萬美元保證金保釋外出。
據外電報道,紐約南區聯邦地區法院12月1日開庭審理何的保釋申請,辯方要求以100萬美元保釋,並安排何在曼克頓租住的屋內軟禁,其間將戴上電子監察器。不過,控方強調何在美國並無扣連關係(no ties),而且控罪最高刑罰是監禁多於10年,相信他潛逃動機極大,潛逃能力亦同樣很高。
控方續指,被指接受何志平賄款的相關官員,也有協助他逃離美國的動機,「很多人不想看到被告在法庭公開發言」。辯方反駁指,何是一名受尊重的眼科醫生和前香港高官,對他來說潛逃是恥辱,「將會破壞他的聲譽和所做的一切」。
最終聯邦法官弗里曼接納控方理據,以何志平有潛逃危險為由拒其保釋。她在拒保文件上列出6大理由,包括何在美國缺乏很強的社區連結,無論是家庭、居住、資產、職業或金融連結都沒有,在美國只曾短暫移民,反而在其他國家、特別是香港有很強的連結;又認為何擁有潛逃的資源,以及豐富的外遊經驗。法官又指,本案控罪嚴重,政府亦已提供強烈證據,因此在衡量各證據後,認為政府已完成何犯潛逃風險的舉證責任。
辯方表明會上訴,至於何志平行賄案,將於12月20日進行初步聆訊。
法政匯思成員、美國執業律師傑遜.吳指,法庭拒絕保釋是意料之內,何現時有權向上訴庭提上訴;若再被拒絕,他亦可繼續上訴至最高法院,但訟費非常高昂,且需時很長。他解釋,兩週後的初步聆訊中,理論上法官會再次審視是否讓被告保釋,但除非辯方可提出全新及有力理據,否則一般都會維持原本裁決。對於何志平和加迪奧的保釋裁決不同,傑遜估計法官是考慮到兩人的「後台」不同,何的潛逃能力或會較高。
美國法院的保釋金額高昂並不罕見。被稱「垃圾債券大王」的美國金融界人物麥可.密爾肯,1989年被起訴98條與欺詐相關的罪名,其後需以2.5億美元保釋外出。另一名於2009年被捕的基金經理拉加拉南,亦交出高達一億美元保釋金。近日因美國「通俄案」而被起訴的特朗普前競選經理馬納福特,則於日前以1000萬美元保釋外出。
出身本卑微 居然大富大貴
當我看到「將會破壞他的聲譽」一句時,情不自禁呸了一聲。以我在藝發局兩年與何志平同事的經驗,在該局大多數委員的心目中,何的聲譽本來就不好——惟利是圖,以權牟私,食親財黑,蠅營狗茍。
何志平1949年生於香港,中學就讀拔萃男書院,醉心小提琴,因為家貧無錢交學費而被父母反對。他並未放棄, 苦苦哀求下終獲允許,他又向學校借琴練習。在拔萃男书院读至中六,獲得电台举办的音乐节奖学金,於1968年赴美进修音乐考入美國史達森大學音樂系,卻「不想將之變成搵食工具」,放棄音樂路,轉攻化學學位後改讀醫科,在美國田納西州溫德堡大學修讀醫學博士,專攻眼科。
1984年他在哈佛大學任助教,旋獲中大醫學院邀請回流,於中大任教眼科,其後於1988年成為中大眼科講座教授。何回港第二年已放棄美國綠卡,又於1989年安排港澳辦前主任姬鵬飛入住威爾斯親王醫院,由他操刀治療白內障,此後他與中方關係日漸密切。據悉,李鵬母親趙君陶、鄧小平、陳元及周南,都曾是何的病人。
1993年起他連續4屆獲委任全國政協委員,1994年離開中大後掛牌行醫。回歸後出任臨時巿政局議員,1999年任香港政策研究所副主席,2001年在特首董建華競選連任時助選,董當選後,酬庸何担任民政事務局長。何任內最為人詬病的事是2003年年初三以局長身份為香港在車公廟求得下籤,該年香港爆發沙士,導致299人死亡。
何今年6月在中評社專訪中表示,離開特區政府後,他在想怎樣發揮香港人的作用,「怎麼樣配合國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分力,所以我就選擇了民間外交」。他自稱在中華能源基金會從事國際能源安全戰略研究,自己與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合作,在聯合國組織推廣紐約世界文明論壇。
何志平經歷兩段婚姻,與前妻育有兩子女,1997年娶台灣女星胡慧中為第二任妻子,育有一女。
何志平2002年至2007年出任前民政事務局局長,因與曾、娥不合而離開官場,但處事十分高調,去年更與太太胡慧中一起加入由一群聲稱沒有政黨背景的社會人士組成的「公職人員誠信關注組」,稱要對公職人員的誠信進行監察,以利於建立一個開放及具公信力的社會,由他擔任關注組的名譽主席,未料今日自己卻捲入貪污行賄的國際官司。
關注組去年透過公司註冊成為有限公司,並在8月底成立典禮。當時何志平揚言所有公職人員都應受市民、特別是媒體監察,「冇誠信又點樣服務落去呢?」他稱公職人員工作要具透明度,讓市民安心,而領導人的誠信亦十分重要,至於行政長官梁振英的誠信就要由市民判斷。他又點評有議員收取捐款無申報,稱「出得嚟行係要還㗎!」真係夫子自道。
放言高論 不知所云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我以五倍的優勢擊敗左派作聯會對手潘銘燊教授,當選特區政府藝術發展局委員,旋以全票當選藝發局文學委員會主席。十一月十日信報曾驚呼:「胡志偉一個人打敗了一個國家」,這一誇張言論埋下了我日後被迫害的種籽。在兩年任期中,我參加了九個委員會,每月為香港藝術家做義工三百多小時。
上任後第一次全體委員大會於一九九八年一月十四日舉行,藝發局主席、周生生珠寶金行總經理周永成對十位民選委員、十二位官委委员及三位官守委員重覆说了三遍:「從本屆開始,有了大陸人加入,本局的生態環境有了變化」,我深深感到外省人在香港法定機構是受歧視的弱勢人士,雖然我年長於多數在座委員,我居港的工齡也大於一半在座委員。
藝術發展局模倣英式議會,分成三級架構。第一層是全體委員大會,第三層是文學、視藝、戲劇、戲曲、音樂舞蹈、電影、藝術行政、藝術評論等八個委員會:第二層是凌駕於八個委員會的藝術界別委員會、主管人事與經費的資源管理委員會以及務虛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後者沒有選民,沒有民意基礎,但經費最多、效益全無。二月四日,粵曲名伶陳劍聲女士在時代廣場樓上宴請眾委員,席間何志平問我,他當香港眼科醫學會會長的前任胡志鵬醫生是你什麼人,我說弟弟,他又問病理專家胡志翔是你什麼人,我說是我大哥,他說:「原來你是茂昌仔」,也許他本以為外省人都是督卒過河的阿燦。何志平的市政局議員秘書林漢堅私下對我說,何醫生有志於執掌策略委員會主席,希望民選委員大力支持。二月十六日,策略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我提名何,黃清霞附議,何醫生在無對手中當選。然而,日後我發覺,這個策略委員會擅於策劃大型國際研討會,如香港本地文化政策研討會、香港文化政策研究計劃、藝術政策論壇等等大型項目,每次都耗費六、七位數的公帑,邀請五大洲的文化官員來高談闊論,其論題竟是「什麼叫藝術」?而研究計劃總是由幾位文化界的大V承包,洋洋灑灑幾萬字研究報告就能換回文學作家幾十本書的出版津貼。那些所謂大V,既不會寫小說、畫油畫,也不會作曲唱歌演戲,他們放言高論、言不及義、佶屈聱牙,不知所云,而那些國際論壇與研究計劃絲毫無助於作家、畫家、音樂家、明星提升銷數或票房價值。七月廿二日,開全體委員大會時,我發言說,金融風暴殃及文化工作者,各報都大批裁員,有家大報裁員三百多,那些失業的編輯、記者強烈要求藝發展撥多些專款辦雜誌,以解倒懸之困,可是文委會每年經費是戲劇委員會的三份之一,藝術評論委員會可以夥同策略會批五百萬辦一份薄薄的黑白藝評雜誌,可是文學委員會資助十幾種文學刊物總共只有兩百六十萬,說到傷心處,我潸然淚下,痛哭流涕。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