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本色--法学家王宠惠先生 在台湾东吴大学外双溪校区的陵园里,有一处被杂草覆盖的的墓园,用手拂开荆棘和尘土,隐隐可见由蒋介石题写的碑文,这就是被誉为民国第一法学家的王宠惠先生夫妇的墓地。宁静、悲凉的墓地与王宠惠在近现代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叱咤风云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王宠惠(1881—1958)字亮畴。广东东莞人。1895年考入天津北洋西学堂(今天津大学),1902年赴美国入耶鲁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1911年王宠惠从欧洲回国,时年仅30岁。同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任命王宠惠出任临时政府外交总长一职,取代呼声甚高的著名外交家伍庭芳,一时舆论愕然。王宠惠先后担任北京政府第一任司法总长、国务总理;南京国民政府第一任司法部部长,司法院院长。
王宠惠自幼就结识孙中山,他在国外留学期间,始终与孙中山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尽可能参加革命活动。1904年孙中山抵达纽约,正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学习的王宠惠协助孙中山起草了英文稿本的《中国问题的真解决》(The True Solution of Chinese Question) 。1905年、1910年,孙中山两次赴欧洲期间,都与王宠惠深入探讨了宪法问题,应该说孙中山的五权宪法理论形成,王宠惠功不可没。
王宠惠学贯中西,精通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在宪法、刑法、民法、国际法等领域都有深厚的造诣,是第一个在海牙国际法庭供职的中国法学家,并是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者之一,在国际法学界享有盛誉;王宠惠是第一个将《德国民法典》翻译成英文的人,其译本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被公认为最好的英译本,在很多美国大学被当作教科书。王宠惠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宪法平议》、《比较民法》、《中华民国宪法之要点》、《宪法之功用》、《五权宪法》、《五权宪法之理论与实践》等一系列印象深远的法学作品,根据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制衡的宪政理念,对中国宪政设计的原则和方针进行了探讨,从而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 1928年,王宠惠开始主持修订刑法,他在《刑法第一修正案》的基础上,起草了《刑法草案》,这一法律草案最终经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这就是1928年版本的《中华民国刑法》。该法典得到了当时中国著名法学家的广泛好评,著名法学家伍朝枢认为它在学理和事实方面都极其精当,“洵为完善之刑法”。
王宠惠精通国际法,在民国的外交舞台上声名远扬。1921年,北洋政府派王宠惠、顾维钧等代表中国赴华盛顿出席太平洋会议。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中国理应收回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一切权益,因此,王宠惠理提出了废除日本逼迫中国签订的“二十一条”,并严陈此种苛刻条款将最终导致太平洋周边不太平。最终,会议签订《九国公约》,列强承认“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行政之完整”,并达成《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933年,日本竭力扶植“伪满”政权,妄图分裂中国。在这种情况下,王宠惠奉命出席“国联”大会。会上,骄狂的日本代表以轻蔑的口吻挑衅王宠惠:“你是代表南京国民政府呢,还是代表东北满洲国政府?”王宠惠立即站起来,义正词严地大声回答:“我代表贵国承认的那个中国政府。”一时,各国代表掌声雷动,日本代表自讨了个没趣,悻悻而退。1943年11月,王宠惠随团出席了中、美、英三国召开的开罗会议。在讨论将发表的宣言稿时,英国代表别有用心地提议把某些表达改委婉一些,例如将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改为“当然必须由日本放弃”。王宠惠以国际法学家特有的敏感,立即表示反对,指出如果日本战败,领土归属问题必须在宣言中明言,否则将造成纠缠不清。英方最终被迫放弃了这个提案,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在《开罗宣言》中得到庄严声明:日本战败后,“窃取于中国的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1]
王宠惠身上既有法学家的冷峻,也有机敏和幽默,据说,有一次王宠惠在伦敦参加外交界的宴会,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那多不对劲啊!像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这样多么美满!”王宠惠笑道:“这好比两壶水,我们的一壶是冷水,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到后来沸腾了,所以中国夫妻间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后慢慢就好起来,因此很少有离婚事件。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
谢瀛洲博士在所撰写的《王宠惠先生传略》对王宠惠有如下评价:先生秉性谦和,闲常言笑,有恂恂儒者之风,惟大义所在,则奋起力争,虽权贵亦所不避。而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更是书生本色所在。[2]
[1] 张生:《王宠惠与中国法律近代化-一个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载《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3期。
[2] 许章润:《说法 活法 立法-关于法律之为一种人世生活方式及其意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
(2018/02/16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