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鴉鴉烏的香港中文水準 日前遇到《前哨》高級(清樣)編輯陳達池老先生,談及全港報刊電視視頻(字幕)均誤把「准將」「准女婿」寫成「準將」「準女婿」,唯獨《前哨》月刊正確無誤。這是簡(殘)體字荼毒年輕一代的又一例證,連他們的老師都不知道准入門檻的准與準確的準是兩個不同的字。
個拾百千萬本係中文度量一至五位數的代名詞,不知何年開始,香港報刊出現「單位數、雙位數」的提法,這一毛病竟傳染到寶島台灣。查單數、雙數是奇數(一、三、五、七、九)、偶數(二、四、六、八、十)的同義詞,把個位數拾位數寫成单位數雙位数,這麼一來,漢字的語意都被異化了。
本港報刊電視電台都把「送醫院治療」誤為「治理」,須知治病係「治療」,絕非長江黄河需要「治理」。
某大報大字標題「香港獲批加入亞投行」,這個批字容易引起誤會,應係「獲准」吧!
奇怪全港報紙都將「熨斗」印成「燙斗」,連大作家沈西城的原文「熨貼」都印成了「燙貼」。
幾乎所有的報紙都把「強迫」寫成「強逼」,「迫使」寫成「逼使」,連累著名作家秦牧歐陽山的原稿迫字都在香港被印成逼字。
「他走遍世界各國,也沒有一個……」,也字應改為都。
多數句子中的「應該」係「似乎」之誤。揣測性的語意,不可以斷言「應該」如何如何。
某報四月三日大標题「林太當選後無與他接觸」,無係未之誤。幾乎所有報纸都以無代未。
明報三月卅一日仍然把朝鮮駐馬來西亞大使館二等秘書誤譯為「二級書記」,知識份子大報的翻譯、主任、總編,统通連基本的外交常識都欠奉!
星系報紙把德國克虜伯(Krupp)兵工廠誤譯為卡合普廠,更加貽笑大方。
不知哪年開始,譬如成了比如,養癰遺患成了養虎為患。懒人自辯曰“约定俗成”。
上述十二種典型錯誤乃是當今香港報刊及電視字幕的通病,沉疴已久,甚難根治。回歸廿年來,香港年青一代的中文水準為何沉淪到如斯地步?蓋因特區政府對文化事業與中文教育漠不關心或曰漫不經心。林鄭增加五十億教育經費,若用不到刀口上,未必能夠奏效!
據查,回歸初的一九九八年,文學委員會的經費是1660萬,佔藝術發展局總開支1.8億的9.2%;二○一六年文委會已改名文學組,年費降至二百萬,僅佔藝發局總開支的1.6%。十八年來,文學界別經費下降至17%。
從總體財政收支來看,2016年特區政府歲入5595億元,是1998年1797億元的3.11倍,然而藝發局的經費卻從1.8億降為1.2億。倘若扣除通漲因素,實際幣值僅為1998年的6%。那麼,納稅人所付稅金究竟去了哪兒?港深高鐵與港珠澳大橋兩個大白象工程,僅追加預算都在三百億元之譜,至於擾嚷十多年的西九龍文化區,耗費一百多億,連一塊磚頭也未見到。倒是從外國聘來的營運總監,十年換了三個,臨走還要付幾千萬退職補償金。候任特首辦公室裝修費,一裝一拆開支四千萬;暫任財政司長陳茂波,任期僅四個月卻滥耗二百萬元官邸裝修費,相當於全港作家一年的資助。DQ兩隻小學雞,補選費用兩億多元,幾乎是藝發局兩年的經費!
再說藝發局經費雖逐年下降,可是冇厘頭的開支卻與日俱增:每年派幾批人去美國考察藝術行政兩三個月,每人派發幾十萬元,足夠考博士的學費;近日連市民赴歐洲參觀畫展都可豪領幾萬元來回機票盤纏。相比之下,作家印一本書祗津貼萬多元,果真是九儒十丐嗎?
無論古今中外,文學都是八大藝術之首。然而在香港,文學經費只有戲劇的二、三十份子一,為避物議,近幾年當局巧妙地把戲劇組幾千萬元的年度固定津貼轉移到民政事務局轄下的康體基金會,然而每年領取幾千萬資助的藝團,卻又擠回藝發局爭奪民選委員席位。可笑的是,藝發局民選委員的推選制度,不是一個劇團一票,而是演員、龍套、端茶阿嬸、掃地阿公統統有份,如此這般,戲劇界幾十個業餘劇團擁有多達四五千票,而文學界的窮作家只能一人一票(當局不肯將造紙工人、印刷工人、裝訂工人、搬運工人、伐木工、栽樹農工都列為選民),三年一度的改選,偏要十個界別捆綁式選舉,以至於文學組的掌門人連續數屆都不是職業作家或是與文學作家有所联繫者,甚至自己姓名都唸白字的潑婦竟忝列香港作家領袖。試問,立法會選舉可否將勞工界五十多萬選民與金融界五十多位選民捆綁選舉,這樣選出長毛當金融界立法會議員,啱唔啱?
在這樣荒謬的制度下,要想使香港的中文水準不繼續沉淪折墮下去,似比駱駝穿過針孔還要艱難!!!!
如今的香港,選舉就是一切,一切為了選舉,區議會、立法會、特首選舉走馬燈地循環輪迴,週而復始,選上了可以圍標工程,可以開後門走後門以權謀私,回歸時修大嶼山機塲已耗盡千五億財政積累,這二十年好容易又攢下近萬億,變吓戲法很快就會歸零的!
(2017/07/26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