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集》序 序
仗劍從雲做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揮戈挽日接樽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红旗!
這是張伯駒輓陳毅聯,曾深受破例駕臨臣下葬禮之聖上青睞。而陳遺孀張茜於回稟其垂詢時也為亡夫積了功德:將作者夫婦當時面臨被逐出京城之困境啟奏無遺(此前數日陳毅病危之際接伯駒求助函欲救無從)。結果萬歲爺大發慈悲,面囑在旁的周宰相為伯駒夫婦解困。於是這位倖存的“民國四公子”之一驀地時來運轉,得以留京與愛女一家共享天倫。
不過,對朝廷聖旨懵然不知的街道派出所民警與街道居委會組長兇惡依然,於勒令伯駒老兩口遷離之限期到時殺上門來。正好中央文史館負責人在中辦處長陪同下專程到訪,傳達安排張氏夫婦任職於彼的通知。該民警有眼不識泰山,竟要求一干外來人等出示證件。至得悉對方乃奉旨落實上諭頓時目瞪口呆賠禮不迭,然後屁滾尿流地開溜。
此後張氏伉儷實際一直於自置物業讀書繪畫,根本無需坐班而工資照領。陳毅九泉有知亦當含笑。蓋伯駒乃其欽服之僅有兩位當代詩家之一也(另一人為毛)。
毫無疑問,上述輓聯立意不凡,氣勢磅礴,對仗工整,堪稱佳作。但亦應指出,所謂“揮戈挽日”云云並不確切。陳毅所部最著名的黃橋之役是中國人打中國人,國軍韓德勤麾下軍長李守維及其所率九千抗日官兵被殲。自始至終新四軍根本沒有類似平型關或百團大戰的業績可談。雖然陳毅係執行中共七二一方針,即“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故賬應記在毛的頭上。可是頌陳“仗劍從雲做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也就純屬溢美之辭了。試想,國之“干城”豈能槍口對內?其“忠心”豈非僅只忠於與國府分庭抗禮之異黨?如此罔顧民族大義,何來“軍聲”“遺愛”?
在下並無指責伯駒老人之意,對於屢屢捐獻自家收藏之國寶,其古典詩詞造詣又屬登峰造極的“吾家”前輩,實在欽敬萬分。奈何形格勢禁,張老遭當局二十多年洗腦,以致此作難免經不起推敲,惜哉!
據章詒和稱,其父章伯鈞被劃為第一號大右派之後,與同在另冊的伯駒時相往還,有次問張其詩詞“何以做得又快又好”,答謂要則有二:諳熟掌故與精通格律,為此僅有強記一法。而章氏後來編讀張之新作感想為:“中國的文學再發達,以後不會再有張伯駒。”詒和原以為此乃針對張之詩詞水平與技巧,幾十年過去了,她始悟到張之創作基石在於人性與審美,此亦中國傳統詩歌之感性基石。但這些在神州大陸早被棄之如弊屐,又豈會“再有張伯駒”?
高山仰止,在下縱然魯鈍,仍欲追慕前賢。茲將數年來之習作整理付梓,藉以言志抒懷。餽贈親友之餘亦望可被公共圖書館(包括美國國會圖書館-筆者已有著作十餘種獲其收藏)及歐美與中港臺若干大學圖書館收藏。如得償所願,幸甚至哉!
書名取《青雲集》,蓋“詩言志”,而王勃《滕王閣序》有句云:“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愚意在進取奮發矣,絕無薛寶釵詩“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之富貴意蘊。讀者諸君當能諒察。
是為序。
2016年4月,時年七十有七。
(2016/05/0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