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历史概要(第一世纪—325年)Shen Jihong
耶稣复活升天后的第五十天的五旬节,圣灵降临。以使徒彼得为领袖的门徒向许多的人传福音,建立了基督的第一间教会—耶路撒冷教会。
但犹太教的领袖层开始攻击教会,主后35年、44年教会的执事司提反、使徒雅各被害,但信徒就去到远方各处传福音。
保罗于主后35年信主;从主后46--57年间,他曾旅行布道,影响和创建了不少外邦的教会。他曾在主后49年的耶路撒冷教会的会议上提出外邦信徒不接受割礼的问题,得到了很正确的解决。他写给不同教会和个人的13封书信被收入在新约正典。他于68年在罗马为主殉道。
从公元64年的罗马皇帝尼罗开始到311年的罗马皇帝戴克里先为止,教会经历了罗马帝国十次的大逼迫。著名的殉道者有:保罗、彼得、伊格那丢、坡旅甲、游斯丁、爱任纽、俄利根、居普良等。但教会却更强大。313年康斯坦丁掌权,大逼迫才停止。
当公元70年时,耶路撒冷遭遇毁灭。对教会而言,叙利亚的安提阿和罗马成了基督教运动的中心。
主后100—170年时期被成为使徒后时代,教会一方面是向着使徒的基督教;一方面也是象着大公教会转变,使徒时期的领袖也被称为教父,他们都是那些与使徒关系密切的人,包括罗马的革利免、伊格那丢、坡旅甲、黑马、坡旅甲;第三世纪教父有爱任纽、特土良、俄立根、居普良等,他们为教会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信经、教义与道德的教训、抵制异端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从第一世纪开始,教会内部就出现了异端。其中最居威胁的是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奴主义。除此以外,其他的异端还有曼底安派、摩尼教、诺哇天主义。而到了第二世纪末、第三世纪初时,最大的异端则是神格唯一论了。在这样的情形下,教会出现了反对各种异端的护教士,包括游斯丁、雅里斯底德、他提安、提亚非罗,他们的著作和论点使受异端迷惑的人悔改,树立了为真理而战的榜样。
在各种冲突中,也产生了好的结果:1. 信仰的标准正式规定 2. 新约正典之正式规定 3. 教会组织之完成 4. 基督教神学的进展
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被视为正典是在第一世纪末。约在200年时,教会有了新约正典,它的依据是公认为使徒的著作,或使徒门人的著述为标准。第一世纪尚未完,礼拜已经有读经、讲道、唱诗、祷告、圣餐、奉献的内容了。
在公元100年之后,教会大都是长老监督制。但到了160年左右,各处教会都普遍拥有主教。由于主教制度的建立,强化了教会的集权管理,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教会度过了第二世纪的种种难关。
约在170年后,教会开始自称为“大公”教会,表示普世的意思。后也称为“正统”的同义词,于是那统一团结的教会,经过了诺斯底和孟他奴二种危机之后,通常称为“古大公”教会。这个“古大公”教会的特性在160年至190年间逐渐形成。约180年,凡属于教会的人必须承认信经和新约正典,承认主教的权威。
当康斯坦丁正式采取以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政策后,在公元325年他召集了教会的第一次大公会议-----举行于小亚细亚的尼西亚,主要参与者包括亚流、亚历山大、亚他那修等,主教们从各处赶来。会议的结果是:宣布圣子与圣父同等、同质、同永恒;判定亚流主义为异端;草拟尼西亚信经的初稿。
如果把尼西亚大会前后的时代作比较的话,教会在生活、教义、组织与崇拜各方面都与主后100年时的教会有些不同。
基督教在社会上已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并已经渗透了希腊罗马人的生活,但异教对教会也有决定性的反应和影响。
(2016/04/20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