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奥古斯丁神学思想中的恩典论 Shen Jihong 声明:此文作者禁止复制,如需转载必须经得作者同意。 奥古斯丁,这位生于公元354年的人物,虽然在世只有七十六年的时间,但他却是罗马帝国最杰出的教父思想家和重要的代表。不但如此,他的神学思想同时受到天主教和基督教两派的尊重,对两派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从基督教思想体系来看,还没有人敢自认为把握住了奥古斯丁的思想整体。相对于别的教父,奥古斯丁神学思想的特色,就在于其“内在恩典论”,这使得他与早期的教父有异,另外开辟了一个传统。
一. 产生“恩典论”的历史情境
著名的奥古斯丁传记专家布朗从广阔的历史视野考察了奥古斯丁提出其恩
典论时所处的历史情境。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少数人被上帝“选中”,具有“超凡魅力”,被上帝赋予了特殊的能力办大事情,而多数人未被“选中”,只能做平凡人。在这样的思想中,一些人就认为圣徒只是极少数人,甚至有人因此不愿受洗,其理由就是:“若没有额外的力量,这么重的担子虚弱的人是挑不起的”,所以他要等上帝给了他力量才愿受洗。这可以说是表达了当时普通人对上帝恩典的一种态度。所以,对于当时的人来讲,恩典在多大的程度上扩及到广大的普通基督徒的身上呢?普通信徒卑微的努力似乎远远地落在那环绕着极少数圣徒的超凡之光外面去了,迷失在黑暗中。
二.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
奥古斯丁于397年就任希坡主教后不久,在迦太基布道时曾强调:“没有一个群体是未被上帝的恩典所触及的。任何人的努力,无论怎么卑微,都和那显示出‘超凡魅力’的人一样,绝对地出自上帝恩典的白白的赐予。恩典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在一个讲求等级结构的时代,奥古斯丁在恩典问题上就注入了一种平等性。在他看来,恩典无分大小地充满在教会里,教会不应制造出高高低低的门槛,让普通人望而生畏,因而阻碍了他们的进步。最重要的是,在恩典论里,奥古斯丁清楚地抓住了他那个时代整个宗教文化都弥漫着的强烈的“代理感”,由超自然的默示证实的代理感。布朗说,奥古斯丁将这种代理感“驯化”了,让上帝恩典的光荣对一切人都开放。在一个无人能自我光荣的时代,他让以上帝为根基的“代理”意义上的光荣敞向了每一个人。他认为上帝在每一颗心灵里都放置了“极重的荣耀”(林4:10)。
奥古斯丁的恩典论是“内在恩典论”,即上帝(主要是圣灵)在人的心中工作,人的每一个善念和善行里,都有上帝的工作,真正的恩典是上帝对人内心的改变,如果没有恩典,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所行的都是恶的。
三. 总结:
内在恩典说可以说是奥古斯丁的发明,但他是根据圣经中的真理来表达的(林前1:31;4:7;腓2:13);如说上帝在人内心工作,早期教父也谈到这点。但系统而集中地强调内在恩典,将之推向逻辑的极致,却是奥古斯丁的所为。以致后世有人说,奥古斯丁的内在恩典说和原罪说乃是对整个教父哲学传统的偏离,开创了新的传统。
阅读书籍:
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
心得感想
在奥古斯丁的恩典论中,让我很深体会的一点就是他在作神学探讨和结论的时候都是以上帝为核心,如他所倡导:信仰的获得是上帝的恩典通过圣灵注入我们的心灵,而上帝的恩典与人的善良、功德无关。所以恩典是前提,是原因;善行和功德是恩典所产生的结果。
奥古斯丁承接了圣经的真理和保罗的恩典观,在基督教的恩典被人误解的时刻,在教会内部产生以佩拉纠为首的一派,强调以个人的自由意志、人的完善的本性等等外在的恩典,来否定上帝的内在恩典,否定唯有靠上帝恩典方能得救的必要性的时刻,奥古斯丁的理论坚决维护了上帝的恩典在人的得救、一切善行上所具有的绝对主导性,这为教会按照真理来建立信仰的根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正是由于他在神学上有这样的强调,才使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时期对罗马天主教很多违背圣经真理的作法,包括靠功德来赚取上帝的恩典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纠正。因此他呼吁说:“唯独基督、唯独圣经、唯独恩典、唯独信心”,并且“恩典无需中介”的口号也是建基在奥古斯丁“恩典不凭事功”的理论之上的。
在今天的思潮中,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宗教体系,仍然看到不少的人习惯和喜欢以人的本位为核心,所提倡的宗教观也是以人的功德来获得神明的好处或是赏赐。不少的基督徒也仍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奥古斯丁的恩典论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学习,透过神所使用的这位伟大的神学家为我们的信仰之路所奠定的稳固的一个教义,让我们得以深知无论在因信称义、因信成圣的道路上,绝对不是靠个人的力量能够达到的,唯有靠上帝的恩典和帮助才能使我们行在上帝的旨意中。
(2016/02/27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