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碎影(之一) 自1956年8月考入交大(西安)起,至1960年9月底由上海發配新疆止,本人實際在校2年零1個月。有幸親聆其教誨的教授只2名:一為程孝剛教授,一為孫增光教授。
程孝剛(1892年8月16日-1977年8月1日),字叔時,江西宜黃人,機械工程專家,原交通大學校長。
程教授於1909年進入江西省高等學堂學習,1913年作為省公費留美生前往美國普渡大學留學,攻讀機車專業。1917年獲機械工程學士學位。1918年返回中國。1921年與熊純如侄女熊耀初成婚。他長期從事鐵道建設,曾任職於中東、津浦、膠濟、北寧、粵漢等許多鐵路。期間還曾於1928年出任交通大學秘書長,並代校長蔡元培主持校政。抗戰結束後出任交通部技監、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長。1947年任交通大學校長,翌年辭職。
1949年後擔任浙江大學教授。1952年起回交大任教,歷任運輸起重機械系主任、校務委員、副校長。1955年當選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科技副主席、《辭海》副主編等職。1977年8月在上海逝世。
猶記得蒙程教授訓誨,乃1956年9月初,於交大西安部分教學大樓某階梯教室。程教授以運輸起重機械製造系系主任之尊,向我輩一年級新生訓話。中央新聞紀錄製片廠專門派出攝影師現場拍攝紀錄片。
出席者大概包括運起系蒸汽機車製造,內燃機車製造兩專業共6個班的學生約200名。
當時程教授地位顯赫,既是中科院學部委員,全校僅有的三名一級教授之一;又是全國人大代表,備受我輩景仰。
只見他老人家開講之前,先在黑板上徒手繪出大陸鐵路通車線路圖,一揮而就,瀟灑流暢。
之後概述中國鐵路發展簡史,言簡意賅,指出當時尚未造出的內燃機車因其熱效率遠高於國內現有的蒸汽機車,故屬發展方向,激起我們內燃機車三個班的同窗之自豪感。
其後他針對時下流行的大學畢業生“學非所用”之怨言,謂在學5年間修讀的各種科目不下30餘門,將來分配工作只要能用上其中一門,就不能說“不對口”。此種說法似頗具為當局用人不當辯護之嫌,但從全人教育的角度看,也許亦不無道理。
我對於作為國內機車業學界泰山北斗的程教授,自然是高山仰止;但親聆謦欬亦僅此一次而已。
(2015/09/0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