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日內瓦協議的歷史教訓
2014年7月19日
1954年日內瓦會議
1954年日內瓦協議簽署,其目的是為停止在越南和整個印度支那的戰爭。 可是,那個目標並不能實現;相反,戰爭在那幾年之久內繼續展現,使越南在各方面上的發展皆受阻。
中國對法國和南越讓步?
自由亞洲電台越語組記者家明( Gia Minh )訪問了現居於美國加州的歷史學者范高陽( Phạm Cao Dương )先生,談及對1954年日內瓦協議的幾點注意和應所吸取的歷史教訓。首先,他告訴我們:
范高陽 : 首先,1954年日內瓦會議並非是在奠邊府事件後才召集的會議,而在這之前已舉行了會議( 從4月26日 )。會議初始的目的不是商討越南問題,而是討論韓戰。 5月8日才開始討論越南問題的,也不是以談及它為主要。可是,因越南的形勢改變了: 奠邊府戰役停止,由此人們才在那日開會討論。
第二, 國內的書籍常歌頌因為越盟的勝利。 那並非完全的對,因為若我們觀察在會議之前所發生的事,就發現當時胡志明和武元甲前往柳州與周恩來會晤,人們可看到越盟是極為忿忿不平。後來武元甲先生曾說當他( 在會上 )申述時所展示的地圖幾乎是“ 一片紅 ”;但輪到周恩來講述時,據武元甲本人所述,“ 胡伯伯和我感到極之驚訝 ”,因為周恩來對法國和南越作了讓步。
胡志明和武元甲兩人不滿的原因是他們相信將獲取更多的利益而周恩來和( 時任蘇俄外長 )莫洛托夫( Molotov )強迫越盟必須接受其主張。 首先是關於越盟部隊在柬埔寨和寮國的問題。 那時越盟的主張是希望扶助柬埔寨和寮國的共產組織( 高棉Issarak和巴特寮 )。 越南民主共和國代表一直否認其部隊曾出現在那兩個國家, 但最終周恩來和莫洛托夫強迫越盟須部分的接受那點,後來又全都接受下。 接受的意思是指已撤離但還有一部分留下在柬、寮的越盟部隊人員。 由此,法國和柬、寮方不同意,故此最終接受“ 若還有的將撤退 ” 這樣的字句。
此外,關於分割領土的問題。 但談及分割時,法國人提議的是以19度緯線為界限,越盟則想以13或至少是16緯線為界;但最終也是周恩來和莫洛托夫兩人和法國人孟德-費朗斯 ( Mandès France ) 達成妥協:17度緯線。
至於為國家統一選舉時間的問題, 首先范文同想在六個月後舉行,但後來改為一年或兩年。 最後所達成的決定為1956年,即兩年後進行選舉。
值得注意的是,那時的中共剛當上中華大陸的新主和在國際上並無任何的地位,故此他們想扮演某種角色,而日內瓦會議剛好是使北京扮演其角色的時機。
記者: 如您所說統一的選舉在1956年舉行,後來越南民主共和國也對南方建議舉辦,但遭到西貢的拒絕。 是什麼原因的呢?
范高陽 : 實際上,南越即是指保大皇的越南國( Quốc gia Việt Nam )和後來吳廷琰的越南共和國並不承認會議的《 最後公佈 》。 我們必須記得,日內瓦協議包括兩部分:第一是停戰和第二是政治。 停戰的部分獲正式簽署,有多個協議版本; 而政治方面則沒有正式的協議版本,只有各方口頭接受一份《 最後公佈 》而已。
那時的越南國和後來的越南共和國則不接受《 最後公佈 》。 美國也不承認它。 故此,若不承認它,那麼選舉之事對他們在法律上並非有任何的責任。
再之, 若舉辦選舉,也需要有最根本的條件是公平。 那時不可談及公平,那麼南越拒絕了也有其理由。
歷史教訓
記者: 60年後,您認為應吸取了什麼歷史教訓呢?
范高陽 : 在國際外交活動中,各國常以其本國的利益視為至上,包括對同盟國或是不太重要的國家也一樣。 若中國為了其私自的利益而犧牲盟友越南民主共和國,那亦是自然之事。 但問題是河內並不認識如此!
其次,若觀察當時的世界和繼之的幾年裡, 並非只有越南被分割為二,還有其他不少國家被分割,但沒有任何的國家使用武力攻占對方。而越南則發生了那樣的事。
然而,後果是河內並不有充足的實力,自行南下攻戰,故此須依賴中國的勢力; 河內和連南越也並非認識到可以玩打中國牌。因為那時的中國不想看到美國干涉南越和出現在南越,他們想利用法國人來阻止不讓美國干涉進入越南。
記者 : 多謝歷史學者范高陽先生。
嶺南遺民譯
2014年7月24日
資料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2014/07/24 发表)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