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之音《南中國海爭端》系列報道
南中國海爭端(1):局勢升溫
作者:齊之豐, 張松林
30.06.2014
南中國海的主權爭端不斷升級,相關各方一直爭吵不息。在這場日益激烈的爭吵中,有的國家拿出歷史記錄當作宣稱主權的依據。也有的國家向國際法庭投訴,希望依靠國際公法來化解島嶼爭議。這場爭端已經影響到海上航運以及海底資源的開發,更給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全球秩序構成嚴峻挑,也使美國難以置身事外。
南中國海局勢持續升溫,使南中國海成為國際新聞的持續熱點。
菲律賓和中國相互指責對方侵犯自己的海洋權益。近來菲律賓再度指責中國在菲律賓西海也就是中國所説的南海屬於菲律賓的一座珊瑚礁上建設人工設施。菲律賓已經將有關爭議提交國際仲裁。
與此同時,中國開始在越南和中國有爭議的海域部署鑽井平臺,並調遣大批船隻守護鑽井平臺。越南強烈抗議並試圖派船阻止。
越南早些時候發佈的錄影顯示,中國船隻在越南專屬經濟區內追逐並撞沉一艘越南船隻。
對峙的中越雙方不斷發生衝突。6月23日,中越兩國船隻再次在那裏發生碰撞。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強烈指責越南説:
“根據我的了解,23日上午,越方組織現場的船隻,再次衝闖了中方作業區的警戒區,其中越方的一艘拖船主動地撞上中方的一艘公務船。”
越南方面則指責是中國7艘船隻當時對越南在那裏執行任務的一艘漁業資源監測船進行堵截驅趕,衝撞越南船隻,並造成兩名越南船員受傷。
越南認為,中國在越南的專屬經濟內設置石油鑽井平臺是一種嚴重的事態。越南總理阮晉勇説:
“中國非法將石油鑽井平臺安置在深入越南大陸架的地方和越南專屬經濟區內,並調遣船隻保護其鑽井平臺嚴重威脅和平、穩定和海事安全。”
中國、越南、菲律賓、馬拉西亞、汶萊、台灣對南中國海的島嶼和珊瑚礁提出相互衝突的主權要求。
美國對有關各方的領土要求不持立場。但鋻於南中國海是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作為一個貿易大國和當今世界海上秩序主要維護國,美國對南中國海局勢感到關切。
美國主張通過國際法和對話解決糾紛。在越南和中國發生衝突之後,白宮發言人卡尼再次重申了美國對南中國海問題的立場:
“我們的看法一直都是説,這些爭議必須是通過對話而不是威脅來解決。我們並非涉及這個爭端的一方。不過,我們再次敦促他們通過對話解決爭議。這次的情形也是如此。”
對美國方面所申述的原則立場,中國作出了憤怒的反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説:
“必須指出的是,正是美方近來在有關海上問題上的一系列罔顧事實、不負責任的錯誤的言論,助長了一些國家的危險和挑釁的行為。我們敦促美方真正從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的大局出發,在有關的問題上謹言慎行,停止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
然而,在美國看來,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為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新加坡舉行的一次國際安全研討國會上以不同尋常的坦率措辭指出:
“中國在南中國海地區採取了破壞穩定的單方面行動以伸張自己的權益要求。在國際秩序基本原則受到挑戰的時候,美國不能袖手旁觀置之不理。”
南中國海局勢究竟有多麼糟?究竟是十分危險,還是雖有危險但可管控,還是只是充滿憤怒與喧囂其實都是虛張聲勢?
設在華盛頓的外交政策智庫斯廷森中心的東南亞部主任理查德.克羅寧説:
“我認為局勢確實非常嚴重,不僅僅是憤怒與喧囂,儘管也確實是有憤怒與喧囂。但是在表面之下,情況是非常嚴重。現在的局勢是不可控的。這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現在沒有什麼杠桿可以控制局勢。”
在地處南中國海交通要道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看來,南中國海糾紛問題十分棘手。李顯龍總理在華盛頓訪問時指出,東南亞沒有哪個國家要跟中國打仗,而中國也有意發展跟東南亞國家的友好關係。
然而,李顯龍總理指出,南中國海爭議也牽涉有關國家的國內政治:
“那裏現在確實是有領土和海洋權爭議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容易解決,因為在過去10年裏還有一個因素發生了變化,這就是民族主義成為更為強盛的情感,更強盛的因素,影響有關國家的政府。”
作為全世界最重要的貿易通道之一,南中國海對周邊國家和全世界利益至關重要。如何保持航行自由,貿易通道暢通,管控那裏的紛爭,對所有相關國家構成嚴峻的考驗。
南中國海爭端(2):歷史依據
作者:許波, 任禺陽
南中國海是“複雜之海”
南中國海素有“複雜之海”的稱號,歷史主權證據的含混、國際法地位的缺失以及多國主權聲索的重疊促成了當今南中國海形勢波譎雲詭的局面。
但是中國素來認為,南中國海其實並不“複雜”。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説: “中國對南沙群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這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

據信這是一張中國1136年的地圖並沒有把南中國海收入版圖之內
按照北京的説法,中國是最早發現、最早開發經營、最早管理和管轄南海諸島的國家。中國出版的歷史典籍認為,漢代先民已發現南海諸島,唐宋時期出現了專指這些島嶼的古地名,元代將這些島嶼納入行政管轄,明清時期南海便已列入中國版圖。
但與中國有爭議的國家不認同中國的歷史證據。菲律賓為配合在國際法庭的告訴而錄製的電視系列片指出,中國的所謂歷史證據完全是編造的。
菲律賓的電視片説:“根據史實,作為菲律賓人、印度尼西亞人、汶萊人和馬來西亞人後裔的馬來-波利尼西亞人最早發現了這些島嶼。沿海地區的東南亞人是航海民族,他們最先發現,並在在南中國海和太平洋捕魚,比抵達這一海域的中國人早了幾千年。”
西方殖民者的探險導致南中國海的歸屬更為複雜
淹沒在久遠歲月中有關南中國海主權的歷史證據零散而模糊,就是有充分記錄的近現代史也沒有把這個問題説清楚。直到18世紀中葉,南中國海的大部分島礁都還被認作是無主資産。1843年,英國船長理查德•斯普拉特利宣稱發現了南中國海南部的島礁,並以他的姓來命名,稱之為斯普拉特利群島,即中國所説的“南沙群島”。1933年,法國殖民者抵達南中國海,並對斯普拉特利群島和普拉塞爾群島(即中國所稱的西沙群島)提出主權要求。作為回應,中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提出抗議,1935年,民國政府所屬的“土地水利地圖勘查委員會”繪製了一幅南中國海地圖,其中包括由11段線組成的U字形領海分界線,成為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南海九段線”領海主張的基礎。
二戰爆發後,日本軍隊于1939年進入南中國海,並把一些主要島嶼建成進行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戰敗後,中國政府于1946年宣稱接管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並於1948年出版了1935年繪製的地圖。
舊金山和會未能解決南中國海主權問題
1951年聯合國召開的舊金山和會決定如何處置日本佔領的地區。越南外交學院國際法學院副院長阮蘭英博士在美國亞洲學會舉辦的南中國海爭端國際研討會上説,由於冷戰等多種因素,舊金山和約並沒有真正解決南中國海島礁的歸屬問題。
她説:“在那次和會上,南越政府的總理正式提出了對普拉塞爾和斯普拉特利群島的主權要求,而蘇聯建議這兩個群島的主權應交給中國。與會的58個國家中,有46個國家反對蘇聯的建議。沒有參加舊金山和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長周恩來反對多數意見,要求把這兩個群島的主權交給中國。鋻於種種這些爭議,舊金山公約第二款第F條只是做出這樣的決定,即日本放棄對兩個群島的所有權利和主權要求,而對這兩個群島沒有其他的説法。”
舊金山合約埋下南中國爭端的種子
正是由於舊金山和約在處理日佔領土問題上的懸而未決和模糊不清,埋下了日後南中國海爭端的種子。阮蘭英博士認為,舊金山和會沒有能夠就南中國海島礁歸屬的問題達成協定,從而為一直持續到今天的南中國海衝突打開了大門。
她説:“越南對這種形勢的解釋是,和會沒有做出任何決定,表明法國原先對南中國海諸島礁的佔領和主權要求仍然繼續有效。中國的立場認為法國的殖民佔領無效,宣稱它對南中國海兩個群島的主權依據是收復日本佔領下的國土。而菲律賓則把這種形勢解釋成南中國海為無主資源,不屬於任何人的自由島嶼。”
南中國海被各聲索國瓜分
從舊金山和會前後一段時間開始,南中國海島礁各聲索國開始加緊提出主權要求,並把這種要求變為行動。中國大陸的共産黨政府繼承了民國政府的主張,宣佈對南海諸島擁有全部主權。北京後來于1953年對越南做出一定的讓步,將民國政府的11段線海疆改為9斷線。越南宣佈脫離法國殖民統治,但繼承前宗主國對南中國海各島嶼的主權要求,宣稱西沙和南沙群島屬於越南。菲律賓聲稱它有權擁有部分日佔領土的主權,並於1956年佔領了南沙群島靠近菲律賓沿海的幾個島嶼。從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不甘落後,也先後佔領了南沙群島的一些島礁。
歷史依據能否成為主權要求的基礎?
中國在南中國海主權爭議中歷來注重歷史依據,主張西沙和南沙群島自古以來就屬於中國領土。但前美國駐新加坡、中國和印尼大使芮效儉(J. Stapleton Roy)認為,南中國海的歷史背景給原本就錯綜複雜的領土和領海爭端增添了進一步的麻煩。
他説:“有些國家擁有持續千年的詳盡的歷史記錄,而有些國家的歷史卻沒有充分記載,但其有關南中國海活動的傳統卻和歷史記錄同樣屬於有力的證據。有些主權要求建立在模糊大概的基礎上,有些則以歷史記錄為基礎。如何對待這種幾個世紀以來品質不均衡主權要求,這在處理相互衝突的主權要求時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芮效儉指出,正是由於考慮到歷史證據方面的複雜因素,美國才主張在處理南中國海主權爭議的問題時要以國際法和聯合國的海洋法公約為準。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日前在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學會舉辦的研討會上説,他對中國在南中國海主權問題上側重歷史證據的立場表示理解。
他説:“中國宣稱它在南海的存在遠早于國際法的形成。這種主張必須予以一定的重視,因為國際法不能追溯它形成之前的事情。我不是律師,但我認為這種主張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李顯龍強調,對於國際社會而言,不同的國家有大有小,結果不能僅以國力強弱來決定。他説:“國際法必須在解決糾紛當中佔有很重的地位”。
南中國海爭端(3): 國際法能否解決主權之爭?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