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党先哺育了薄熙来,而后才是薄的腐败---- 是党先哺育了薄熙来,而后才是薄的腐败----
归根结蒂,做为心灵资源背景的党文化才是腐败的真源正根!
这一立论的理由是:贪脏或枉法做为人的行为都出自“故意”。从根本上说,人却不是故意存在,而是自然存在物,那能“故意”的是人的能力,“能力”是脑组织的后天机能,并非与生俱来。是由环境对脑组织的刺激产生规定才造成机能。可见,人的“故意”能力并非由自身所带来,而是由外部环境所给予。所以贪官只是腐败之树结出的果实,是“被”腐败。
那无所不包的文化或制度(共产主义)才是社会腐败的真根正源。共产党的党性才直接就是腐败。
就腐败的量和罪行的规模上说,薄熙来肯定可算为老虎,当然还有更大的老虎。可腐败不能自行生成。因人是自然物种,全类无差别。只有从社会联系的角度,才能看到故意性。而贪污和腐化都以故意为支持才能成立。可初降世界的人连“注意力”都没有,又何来的故意?人的全部社会能力都是由社会环境所输入。公理是:有什么样的模具便有什么样的铸件,有什么样的存身环境便有什么样的品德。环境犹如染缸,人只是被染的材料。玩童期的孟子邻居屠户,其玩耍摹仿的就是屠宰;二迁的邻居是吹鼓手,其玩耍便摹仿吹鼓;三迁到读书处,他摹仿的则是读书。那一出生就降落在贼窝里的人,很难不形成贼心。人的意识最初只是感应,即对外来刺激的不自觉反应,这是只要动物就有的,感应不是有目的的行为,是被动。但被动的感应一再重复就质变成“故意”的能力。出生在1949年的薄熙来是连眼珠子都不能眨的,即连注意力都还没有,又哪来的贪腐故意?人是出生到第二个月才能发生视线追随(注意力的最初形成)----意识或理性是以注意力为始的。呱呱落地的薄熙来除了肉身什么能力都没有啊!所以他的全部智慧(不论是善的还是恶的)都来源于他落地后的这个环境。因而我们面对的这个薄熙来的全部人格都不是他自身能决定,而是由环境所规定。薄熙来的霸道、攻击、贪欲、狠毒、无耻……等等无不来于他借以存在的这个环境----名曰共产主义的文化及其制度。
因而由习近平、胡锦涛等人的讲话所传达出的:中国社会所面临的困境,由中国国民感受到的那些社会冲突与灾难,现阶段中国社会道德的沦落,无论是老虎还是苍蝇,都是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质的规定性的表现。由薄熙来体现出的人格个性就是共产主义的主义性。薄熙来等是完全地喝着共产主义的精神乳汁长大成人的。他个性里的一点一滴都能在共产主义制度里寻出源头,得到还原。
----薄熙来是从一个没有任何能力的肉肉蛋,成长为精力充沛的横行霸道的共产党高官的,难道他的全部人格不是来自共产党的自觉的教导与不自觉的影响吗?有谁能找到另外的解释?今年以来中国官方的意识形态控制又日益加强,如《人民日报》视网络如洪水,《意识形态领域干部要敢于对网民亮剑》、《学习时报》警告意识形态决口甚于防川;《红旗文稿》要出重拳打击网络,《环球时报》要整大V,《法制日报》说须严打,《河南日报》晒抓人……等等,都告诉我们:无论共产党把“深化改革”喊的多响,都是空洞的,骗人的,因为能不能政改不在于喊不喊“深化”,而在于看政改指向的是什么,只有政改所指向的就是“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算是政改。因为共产主义做为制度其最固有的本质就是:它的运转将不可避免的造成一种特殊于人的本性的意识形态。
因能发生意识的只有人,而被意识的是生存环境中的对象和人的自身。而人对自身的意识又分为对物质身体的和意识本的,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和不可避免的。有些论者强调“意识形态是指意识的表現形态”,这没有错,但被意识的内容(即被意识对象)本身就是有形态的,不因你用的是无产还是资产阶级的意识,所得形态都一样,如整个科学、数学。只从人性的立场出发,被认识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得到的就是什么,这绝对不会错。只有用了一种特殊的教义(如共产主义)为立场,我们得到的才可能与对象不一样。人类文明是发展的,所以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如阶级与阶级斗争。若从人的本性出发,意为阶级间的冲突也是人际间的,是可以通过认识的推进,通过理性的证明采用达成妥胁的方法来解决的,如欧洲。但采用了马克思的立场,却要用残酷斗争,屠杀的方法来解决。因而凡是能机制出一种在形态上不同于人的自然性的意识的地方,实际上都是对人性的分裂。凡是须强调特殊意识形态的地方,都是因为那一制度背离了人性,是反人性的,如果任了人性的自然发展,制度就被人性的自然性所否定,这才必须强调“意识形态的生死存亡”,“意识形态的救亡图存”,如果一个制度符合人性,它又焉能形成出不同于人性的形态?它又何须强调自身的形态性?
因而在一切需特别强调意识形态的地方,其政权必是反人民的。
所以我们一点也不含糊地说:习近平这个人是反人性的,当然是反人民的。
--------------------------------------------------------------------------------
close全部跟贴
(2013/10/24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