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向中国通气了!
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是由中国、缅甸、韩国、印度四国六方投资建设的。四国企业投资成立两家合资企业东南亚原油管道有限公司(SEAOP)与东南亚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SEAGP),他们具体参与了两条管道的建设。SEAOP是包括中国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共同建立的企业,而SEAGP则是由中国石油、韩国大宇集团、韩国国家天然气公司、缅甸石油天然气公司、印度石油海外公司和印度燃气公司共同组建。
中缅油气管缅甸段是原油、天然气双管并行的管道工程。其中天然气管道起于缅甸皎漂,途经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等地,经南坎进入中国瑞丽。天然气管道在缅甸境内段长793公里,设计年输气量为120亿立方米。临近完工的原油管道则起于从马德岛,几乎与天然气管道并行进入瑞丽,缅甸境内段长771公里。设计输油能力为每年2200万吨,同时还有一个储油量为3万吨的储油码头。
7月28日,在缅甸曼德勒,缅甸副总统吴年吞(前排中)和中国驻缅甸大使杨厚兰(前排右二)等在通气仪式上共同启动投产按钮,接着中缅天然气管道(缅甸段)就开始向中国输送天然气了——这标志经过3年建设的中缅油气管道特大跨国项目取得重要历史性成果。 根据计划,中缅油气管道全部建成后,缅方可从输送的油气中,每年大约有200万吨原油以及20%的天然气将直接在缅甸境内消化,以帮助缅甸自身的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缅油气管道项目负责人姜昌亮在仪式上说,管道工程所经区域地质条件和自然条件都异常复杂,给施工作业带来严峻考验。中缅油气管道2010年6月在缅甸正式开工以来,中、缅、印等国上万名参建者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实现2013年5月30日达到投产条件的既定目标。
据了解,中缅油气管道项目的开工也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就业机会,超过6000名缅甸当地人参与了建设工作。同时,有超过220个缅甸当地的公司参与了推进了这一项目的进行。
在建设中,出资方还投入了近2000万美元提高当地的教育、医疗以及灾难预警的水平。其中,在项目中总共建起了45个学校与24个诊所,为近19000名当地学生与近8万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教育与医疗服务。同时,出资方还投资1000万美元用于维修皎漂的高压电网,其中,中石油单独出资了300万美元。
去年下半年,缅甸若开邦发生冲突,造成造成数万难民无家可归。出于人道主义,出资方专门捐助5万美元现金,以及10吨大米。出资方还为缅甸中部发生的地震捐助了5万美元。
据环球时报赴缅甸特派记者 孙广勇报导:
7月28日,站在缅甸西南皎漂海边,《环球时报》记者向海上望去,几座冒着火苗的巨大海上钻井平台十分醒目。一处钻井平台上,来自中缅韩印四国的代表共同旋转阀门,来自孟加拉湾的天然气开始注入中缅油气管道天然气管线首站——皎漂分输站。数小时后,在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油气调控中心,随着缅甸副总统和中国高官共同打开控制阀门,与北京中石油调控中心联网的大屏幕上显示,中缅边境的南坎计量站放空火炬点燃。经过3年艰苦的建设,这个由中缅韩印四国共同投资的油气管终于顺利通气。几年间,随着缅甸国内政局的变化,油气管项目也经历了缅甸国内外舆论的风风雨雨,但参与各方都确定管道开通对各方以及整个地区是互利共赢的大事。一名中方高层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透露,缅甸将在其境内每年下载不超过200万吨原油和总输量20%的天然气。专程参加仪式的缅甸副总统吴年吞表示:“中缅油气管道不仅是参与投资的四国互惠共赢的项目,而且将使缅甸的经济、工业化和电气化得到提高,对缅甸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年打造中缅互惠的能源通道
28日当天在皎漂采访完后,《环球时报》记者沿着油气管道延伸的方向,乘飞机赶往中缅油气管道曼德勒油气调控中心。在调控中心,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汪东进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缅油气管道建成运营后,将使中国进口自中东的原油不必经过马六甲海峡,而直接从面向印度洋安达曼海的缅甸上岸,并经管线输送到我国西南地区,对于实现中国能源多元化和确保能源安全具有战略意义,天然气供应同样意义重大。”他说,中缅天然气管线设计输送量120亿立方米/年。而设计输量2200万吨/年的原油管线已完成总体工程的94%,预计今年年底达到投产条件。
目前,通过位于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每年运往中国的石油大约2亿吨,占中国石油进口量的80%。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记者说,“中缅油气管道的意义在于,分散了一部分中国进口能源运输的风险,有利于缓解马六甲困局。更重要的是,通过能源管道合作,加强了中国与区域国家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思路。”
在油气管道起点皎漂马德岛上,《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平整的30万吨级油轮码头、巨大的储油罐巍然矗立。3年前,“马德岛还基本是个荒岛,岛上没有道路,没有码头,施工人员跋山涉水、劈山炸石,才逐步开辟出一块营地”,最早进入马德岛的原油码头项目部经理唱焕来告诉记者。在这个小岛上,热带风暴经常侵袭。不仅是马德岛,中缅油气管道很多地段气候、地形都十分复杂,地质灾害严重。管道穿越马德岛两大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等多条河流。美国管道建设专家、环球公司副总裁巴斯特·格雷两次深入油气管道现场踏勘后曾表示:“这是我所见到的最难建设的管道工程。很难相信一个团队能在3年内完成管道建设任务。”
《环球时报》记者此前曾数次探访油气管道,在若开山的崇山峻岭、在缅北的掸邦高原,施工队伍都奋力拼搏。缅甸当地设备和材料的稀缺状况超出了预想,有时连沙子也只能从国内运来,甚至造成停工。此外,严重的民族和宗教冲突曾给施工带来影响。汪东进感慨地说:“中缅油气管道凝聚了中缅等国建设者们的汗水,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创造了奇迹。”
将为缅甸发展注入动力
在皎漂分输站,一位叫昂敏的缅甸老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都盼着通气呢,通了气,一些天然气送到附近的发电厂,皎漂就有电了。”负责油气管道运营的东南亚管道公司一名高层人士告诉记者,天然气管道在缅境内的下载点分别设在皎漂、仁安羌、当达和曼德勒,“原油管道的分输站也有预留接口,计划将一部分原油输送到沿线城镇,为缅甸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动力。”
皎漂是若开邦的一个城镇,街道旁多为低矮的铁皮屋、木屋甚至茅屋,城镇里是狭窄的砂石路。记者在皎漂住宿时,一到晚上9点,路灯全部熄灭,很多百姓家里都黑漆漆的。“政府提供的电一天只有两三个小时,用柴油发电每度要1美元,谁用得起啊!”昂敏无奈地说。随着管道建设和正式通气,不仅皎漂地区的供电将得到根本改善,整个若开邦也将不会再出现供电短缺。
不仅是皎漂,曼德勒、马圭省等地,都在期盼油气管道的运营。马圭省还将建设一个年提炼35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原油来自中缅油气管道的下载,炼成的石油产品将供缅甸国内使用,甚至可能出口。缅甸工商协会秘书长凯凯内对记者说,预计未来20年,缅甸年均经济增长将达到7%-8%,油气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中缅油气管道对促进缅甸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负责中缅油气管道运营的东南亚管道公司由中、缅、印、韩四国六方公司合作投资,四方占股分别约为50.9%、7.4%、12.5%和29.2%。缅甸每年除获取作为股东的分红外,还将得到大量税收、土地租金、过境费、技术培训基金等,将为缅甸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外,中缅油气管道也为缅甸能源工业培养大批技术人员,据透露,管道公司争取五六年内使当地员工达到75%。缅甸副总统吴年吞对本报记者说:“各方竭尽全力修建的这条天然气管道,以及为缅甸国内使用天然气进行的分输设计,对缅甸发展十分及时。”
管道开通打破各种杂音
吴登盛政府2011年3月执政后,缅甸内外形势发生了巨变。对外,缅甸一直在通过增进与美欧关系来平衡其对中国的依赖,希望从中获利;在内部,各种势力裹胁着民意,在一些私营媒体推波助澜下,批评声、质疑声此起彼伏,多项中国在缅投资遭遇波折。东南亚管道公司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在水电站、铜矿项目接连受到打击后,形势非常紧张,我们上下都很小心,当时的感觉就是:一个小小的砝码都可能打破平衡,使管道建设遭到困难。”据透露,2012年9月底距天然气管道投产目标仅剩8个月时,工程实际进度甚至一度与计划总体偏差超过20%。
在此背景下,中国调整了对缅甸的外交力度,任命亚洲事务特使主要处理缅甸事务,邀请缅甸总统吴登盛访华出席博鳌亚洲论坛年会,还邀请缅甸反对派领导人昂山素季所在政党访华。除了官方的外交渠道外,中方公司也下大力气对缅甸民间进行公关,重塑形象。东南亚管道公司邀请多家缅甸媒体参观交流,缅甸《先锋期刊》、《北方之星》、《曼德勒时报》、《内比都时报》等十多家媒体与中方交流后,都认识到一些非主流媒体杜撰、捏造没有事实根据的负面消息确实对中国企业不公。
“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公司后期加大了在缅宣传公关力度,消除了一些民众的误解,压缩了反对势力的折腾空间。”缅甸当地资深媒体人吴戈对记者说,但严酷的缅甸现实告诉我们,要让缅甸民众心里接受这是互利多赢的中缅油气管道,恐怕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对于一些“要让中国从缅甸出局”的不友好声音,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金洪根对记者说,“中国对缅投资不但不会停止,还要加大力度和领域”,缅甸处于一个重大转型期,需要磨合过程,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对此不要怕,要积极寻找解决渠道。
记者在飞机上遇到的一名在缅甸投资的韩国企业人士说,“实际上,缅甸只能依靠中国。”不少来缅甸投资考察的外国人称,虽然西方和日本进入缅甸心气很高,但由于受到硬件和软件的制约,所谓的投资热正在冷下来。而中国占有地缘优势,是缅甸的现实合作者,这是缅甸很清楚的现实。中缅油气管道的成功运营将进一步深化中缅的合作,“经济合作能促进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可以加深经济合作。”金洪根表示。
真正的挑战在于管道安全
“对油气管线真正的挑战和风险将会出现在运营后,对此,我们将全力应对。”东南亚管道公司负责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缅甸地质地貌情况复杂,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将给管线运营带来挑战。更大的考验则是政治安全问题。缅北地区许多民族地方武装与缅甸政府军的冲突时有发生。这名高层人士担忧地说,“安全保障是外资进入缅甸的前提条件,保证管线安全也是缅甸政府明确承诺的。”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