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听听大家对蒋公的看法
我想听听大家对蒋公的看法
只看楼主
收藏
回复
月朗风清7
不如讲讲他和刘邦有何相似之处吧。自古才子配佳人。他和宋美龄算不算一对呢?
0
回复
1楼2013-01-24 22:09举报 |来自Android客户端
御风而行11
不能说蒋是一个怎样好的人,但他至少有三个方面让我佩服。
第一是坚持抗战。从抗战正式开始前的军工厂内迁,学校内迁到积极备战,到战争期间的殚精竭虑,他付出了很多。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视频,一位蒋当时的部下说,有一次日军打到了贵州,直接威胁重庆,蒋说,即使要退到西藏去,他也会坚持抗战到底。他也有四次险些被日军的飞机炸死。
第二是尊重知识文化,尊重知识分子。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是除军费外的最大开支。在后方成立的大型免费中学,和合并的大学,为中**存了知识命脉。
第三是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谈判。通过艰苦长期的谈判,废除了满清以来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收起回复 2楼2013-01-25 07:29举报 |
和谐的是国和保。
举报 | 2013-1-25 07:30 回复
晕,这俩字也能和谐了....
举报 | 2013-1-25 09:50 回复
我也说一句
御风而行11
宋美龄是在蒋下野期间嫁给蒋的。
卢沟桥事变时,就是宋美龄用英文发表了对全世界的广播讲话,谴责日本侵华。
开罗会议时,她也发挥了外交才能,为中国争取利益。
她在淞沪会战时,就曾在赴前线劳军途中遇到日本飞机轰炸,折断了数根肋骨,更于武汉会战期间,在一个防空洞口被日本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晕。中国空军和战争期间的逃难孤儿,一直受到她的照顾。
我觉得蒋宋二人很般配。刘邦和吕后,个人感觉还无法和他们相提并论。
收起回复 3楼2013-01-25 07:38举报 |
我叫皮皮1: 呵呵。宋是蒋追求的宋。当时宋的母亲不同意。然后蒋说:我知道宋老夫人是信天主的。有空我会多读读圣经。蒋在外面有很多女人。宋为了保持蒋的良好形象也没有发作。至于刘邦和吕后,我想说吕雉是一个很厉害的女人。刘邦不在家流亡的时候。是她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让刘无后顾之忧。本来一个名门之女何
举报 | 2013-1-25 07:57 回复
我也说一句
风和日丽6
对历史不甚了解、不作评论。蒋公不得民心吧。这是硬伤。
回复 4楼2013-01-25 08:00举报 |
月朗风清7
回复 5楼2013-01-25 09:53举报 |
月朗风清7
收起回复 6楼2013-01-25 09:54举报 |
从字就看的出中正不是润之的对手
举报 | 2013-1-25 09:56 回复
呵呵,听说润之喜欢读史,中正喜欢念经。危难时期,人才倍出,两人手下都有不少能人。可惜蒋不得民心
举报 | 2013-1-25 10:02 回复
:打土豪。分田地。换成你是贫农。你也喜欢
举报 | 2013-1-25 10:15 回复
民之如水,何故?水比船多嘛。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只顾及少部分即得利益团体,呵呵,结果只有一个
举报 | 2013-1-25 10:25 回复
先用分田地来吸引百姓,收取民心。 当时百姓看着地里钉上了木桩,标着自己的名字,手里拿到了地契时,很多是流着泪跪在田里的。 且让他们高兴几年,五八年,大跃进一来,所有的田地都收归国有,那些地契也都成废纸了。
举报 | 2013-1-25 17:22 回复
我也说一句
月朗风清7
百度了一下两个人的区别,结果下面的相关搜索让人忍不住扑哧一笑
都成毛了
回复 7楼2013-01-25 10:04举报 |
月朗风清7
回复 8楼2013-01-25 10:09举报 |
月朗风清7
回复 9楼2013-01-25 10:11举报 |
月朗风清7
1.宗教运动、革齤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是热情的发电厂
很多人参加革齤命运动,是因为憧憬革齤命可以急遽而大幅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因为革齤命运动明明白白就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
但较不为人知的是,宗教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一样可以是改变的手段。要实现迅遽和巨大的改变,某种广为弥漫的热情或激情显然是不可少的,至于这种热情是由黄金梦还是由一个积极的群众运动诱发,则无关宏旨。在美国这里,自南北战争以来各种波澜壮阔的改变就是受到一种激情洋溢的气氛所驱动,而人们之所以会洋溢激情,则是因为感受到有无限自我改善的机会等在前头。不过,在自我改善是不可能或不容许的地方,如果要让声势浩大的改变得以实现和维系,则势必要在别的地方寻求热情的 来源。宗教运动、革齤命运动和民族主义运动正是这一类普遍热情的发电厂。
在过去,宗教运动是变革的主要媒介。宗教的保守性格是后起的事,是一度高涨的反抗活力沉寂凝固后的结果。一个勃兴的宗教运动带来的是全面的变革和实验——它会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新观点与新技术。以伊斯兰教为例,在其兴起的阶段,伊斯兰教乃是一种促进阿拉伯人团结与现代化的媒介。相似的,基督宗教对欧洲的蛮族亦起过文明化和现代化的作用。十字军东征和宗教改革运动,都是把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停滞状态摇醒的关键因素。
但到了现代,能实现巨大而迅速变革的群众运动。则是革齤命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它们有时是单独发生,有时是合并发生。论热忱、权势和情性的冷酷,彼得大帝大概不输许多最成功的革齤命运动或民族运动的领袖,但他却未能达成一个他向往的主要目标:把俄国转化为一个西化国家。原因是他无法在俄国群众当中注入激情。他要不是因为不觉得有此必要,就是不知道怎样把他的憧憬转化为一场群众运动。这就不奇怪,消灭最后一位沙皇的布尔什维克革齤命党人,应该会觉得自己与彼得大帝有血缘关系。因为彼得大帝的目标现在成为他们的目标,他们希望达成他未竟其功的理想。将来,布尔什维克革齤命会被史家大书特书的,除了建立共产主义经济制度的企图,还有就是把地球1/6的土地现代化的尝试。
法国和俄国的革齤命最后都演变为民族主义运动。这个事实意味着,在现时代,民族主义乃是群众激情最丰富也最持久的源泉,而任何大变革计划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利用民族主义的激情。有鉴于此,我们不禁怀疑,现在英国工党政府改变4900万人生活方式的大计之所以阻力重重,是不是就是因为它没有去营造一种狂热的气氛,没有许诺英国人民一些大而无当的远景。当代大部分群众运动的丑陋面貌,让高雅正派的工党领袖望革齤命激情而却步。不过,事态的变化仍有可能迫使他们采取较温和形式的沙文主义,以便让英国也得以“通过国家的社会主义化,达成社会主义的国家化”。
日本在现代化方面的成功是惊人的,但要不是经历过一波民族主义运动,这样的成功大概是不可能的。同样的道理大概适用于一些迅速实现现代化的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它们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拜民族主义热情的涌现与扩散所赐。有证据显示亚洲国家想要复兴,应该借助民族主义运动多于任何其他媒介。凯末尔(Kemal Ataturk)之所以能够几乎一夜间把土耳其现代化,就是拜一个货真价实的民族主义运动之助。埃齤及则刚好相反。即便打从阿里(Mehmed Ali)统治的时候开始,埃齤及的统治者即已欢迎西方的观念,而埃齤及与西方的接触也频繁而密切,但因为从来没有发生过群众运动,其现代化显得步履蹒跚。犹太复国主义也是一种有助落后国家革新的工具,因为它可以把店主和脑力劳动者转化为农人、工人与士兵。要是蒋介石知道怎样发起一个扎实的群众运动,或者至少懂得怎样让因日本侵华而点燃的爱国激情维持不坠,那他现在说不定已被尊为革兴中国的巨人。但因为他不懂得这样做,所以才会被精通“宗教化”(religioficalion)艺术的大师给推到一边去——所谓的“宗教化’艺术,就是给实际目的披上神圣大衣的艺术。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为什么美国和英国(或任何西方民齤主国家)无法在唤醒落后和停滞的亚洲国家一事上扮演直接和积极的角色:它们不是无意就是没有能力唤起亚洲亿万人民的复兴精神。不过,西方民齤主国家倒是以一个间接和意料不到的方式唤醒了东方:它们点燃了仇视西方的激情,目前让东方从历时多个世纪的停滞中苏醒的,正是这种反西方的热情。
尽管渴望改变往往只是人们投身群众运动的表面动机,但分析一下这种心理,说不定还是可以让我们对群众运动的内在动力有多一分的了解。因此,以下我们会先分析一下这种渴望的性质。
回复 10楼2013-01-25 11:03举报 |
月朗风清7
65.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仇恨可以把人从他的自我快速卷走,使他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不去妒忌他人也不会只顾自己。他会变成一颗匿名的粒子,渴望跟同类汇聚融合,形成一个发光发热的集体。海涅说过,基督宗教的爱所无能为力的事,可以靠一种共同的仇恨去做到。①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有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有魔鬼。通常,一个群众运动的强度跟这个魔鬼的具体性与鲜明度成正比。希特勒被问到有没有考虑过要把犹太人全部消灭时,他回答说:“没有……那样我们势必得另外创造一个犹太人。要紧的是有一个具体的敌人,而不仅是一个抽象的敌人。”②1932年,有一个日本使团造访柏林,研究纳粹运动。当福格特(F.A.VoigL)问其中一个成员对纳粹运动有何观感时,对方回答说:“真是了不起。但愿我们在日本也能有类似的运动,只是我们做不到,因为日本并没有犹太人。”③那些精明得知道该怎样发动或推进一个群众运动的人,除了知道该提出何种主义纲领以外,还懂得怎样挑选一个敌人。克里姆林宫的理论家显然就是个中高手;他们不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就选定民齤主的西方(特别是美国)作为敌人。由此看来,不管西方释出多大的善意和作出多大的退让,克里姆林官都不会减低其中伤西方的分贝和言语激烈程度。
蒋介石的一大败笔就是八年抗战结束后,未能及时找到一个代替日本人的新魔鬼。这位雄心勃勃却头脑简单的将军大概是太自负了,以致未能了解,会让中国群众团结起来的因素并不是他,而是“魔鬼”日本所激起的民族激情。
回复 11楼2013-01-25 11:04举报 |
御风而行11
说毛得民心,我还不敢苟同。
一九三九年,共军的人数已经由三七年抗战开始时的不足七万人,膨胀到五十多万。
五十多万人要吃要喝吧,每天消耗掉的粮食,就可以堆成一座小山。试问这粮食从哪里来?
延安的盐和粮食,根本不足以开销,所以毛用的方法,是大面积的种鸦片,当时称作特货。张思德,就是在炼制鸦片时光荣了的。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