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就《求是》杂志的“道德三论” 发表述评(zt) 《人民日报》就《求是》杂志的“道德三论” 发表述评(zt)
2012-04-11
《人民日报》10号发表述评,介绍《求是》杂志上署名“秋石”的所谓“道德三论”;有评论人士认为,《求是》杂志的文章对于中国当下道德问题的分析有值得商榷之处。
《求是》杂志“道德三论”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评估中国社会现阶段的道德状况,但也谈到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的问题。《三论》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失德现象仍属支流。对类似这样的结论人们并不陌生。《三论》值得注意之处不在于其所得结论,而在于它提出的虽然不无道理、但至少没有阐述清楚的两个命题:一,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应,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建立在进步经济基础之上的道德,其价值为正,性质为善,否则价值为负、性质为恶。但是文章没有说清楚,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是进步的,什么样的经济基础是退步的或反动的。二,《三论》提出,对中国道德状况的分析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立场。《三论》说,中国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大变革和进步。
贵州评论家曾宁表示,经济基础和道德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求是》杂志的文章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我也感觉到相当的茫然,我也感觉到它说这个问题说来说去好像也没有把人说信服了,也没有把问题说清楚。提到道德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道德的好坏和经济基础有什么关系?甚至于经济基础有好的经济基础,还有恶的经济基础。我觉得它也有可能是故弄玄虚。”
《三论》认为,考察道德现象要从“价值观立场”出发。曾宁表示,价值观影响道德标准,但是价值观毕竟不能与道德划等号:
“这个虽然说可以这样理解,但我觉得仍然有点牵强,比如说和谐包容这样一种价值观念,或者说人们的一种环保的价值理念,还有自由民主的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实际上它都属于文化价值观念的范畴。如果说把道德作为所有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范畴,然后去囊括包括什么自由民主、和谐包容、还有其他人们的一些生活方式呀,你就把它分成不同的价值观念来理解难道不可以吗?你一定要把它归纳成什么道德。它把道德的问题和价值观念问题划等号,我是不同意的。”
曾宁表示,在评估中国当下社会道德状况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说“失德现象是支流”。曾宁认为,中国社会当下的道德状况十分堪忧:
“它谈到贪污腐败的问题,它说主流是好的,主体是好的,多数党员干部也都是好的。的确,我们要看从哪个角度看,他不去大贪、特贪,这种情况是有的。大贪、特贪、无恶不作的这种现象毕竟是少数,是比较极端的一些例子。但是普遍的有这样一种现象,他用公款吃吃喝喝,普遍相互迎来送礼,有的时候也都是公款消费。这种现象你把它理解成是今天中国社会应该呈现的健康的这样一种状态?我觉得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就错了。”
美国罗彻斯特理工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朱永德教授表示, 中国既要弘扬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借鉴外来宗教的道德观念,又要依靠法律的力量来制衡社会成员的失德行为:
“想从大学教授那里得到好分数要送礼,去医生那里看病也要送礼,现在大陆是很腐化的,如你刚刚讲的。现在怎么去处理这个问题?孔孟的思想、宗教的思想,这些现在大陆上尽量开放,大陆政府开放宗教,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孔孟,我相信就是为了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从长久之计来看,在学校对下一代的孩童们就开始教育,它会有一点用处,但是这个用处不是三天、两天就解决的。所以,另外一方面就是用硬的方法,那就是法律的问题。你什么事情一犯错,马上就罚。”
曾宁表示,他认同这样一个观念: 一个社会可以允许“利己”,但不能允许“损人”。
《求是》的《三论》表示,“加强道德建设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理想的道德家园。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2012/12/3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