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掖游记(下)/闵琦
(选自闵琦先生的邮件,鸣谢!)
(续前)
10、古驼道上的丹霞与岩画(6月8日) 唐宋时期有一条由河西走廊通往内蒙古河套的交通干道,起于甘州(今甘肃张掖市),东北行越龙首山西部人宗山口,经平易、平山湖,过额肯呼杜凯格(阿拉善右旗)、巴彦图客穆庙、黑沙陀,中间穿越巴丹吉林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最后到达包头。自北宋以后,此道成为河套通往河西走廊的驼运干线。
今日,要去走这条古道并探访沿线的古迹和丹霞地貌。
从甘州北关北行过山丹河,约20公里到人宗口,人宗口位于人宗谷南端,人宗谷是人祖山的一条断裂带。人祖山又称“合黎山”,古称“要涂山”,据说是古华胥国之所在, 5000年前的“古华胥国之民由帕米尔高原迁至张掖”(《新修张掖县志》),即住在“人祖山”;《列子》载:“黄帝昼寝梦游于华胥氏之国”也是此地。
甘州北有东西一线五口:人宗口是其中之一,其余是大、小盘道口、东山寺口(观音山口)和烟墩口,1943年,张掖县政府曾设“五山口稽查使”管理平山湖蒙古族税收、祭礼等事,稽查使就驻在人宗口。
进入人宗口,古驼道从汉长城穿过,一座文物标志碑指示着汉代长城与烽燧。
人宗谷中谷道狭窄,除怪石外,草木全无,新修的张掖通往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公路从谷中穿过,公路旁是深邃的涧水,甘包驼道就循着这条水流向东北方行去。有明一代,蒙古骑兵 “……右寇路凡三十二,惟自东乐大口子迤北至破山等口一十三处,虏骑出没无常,尤为要害”,其中;“甘州城北四十里有人祖山,内通尾窑太平草湖诸寨处,连砚尾孤山木架诸墩两峰夹峙,殆若紫荆、居庸,然骄虏每袭甘州率多由此,盖虏冲也”( 《重刊甘镇志》第三册兵防志•关隘),嘉靖二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在人祖山口内建山南关,此关成为古代河西走廊通往蒙古的要隘。“是役也,肇工于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十又二日,迄工于是年六月十又九日。关城高一丈七尺,四面凡三十丈有奇。城内有悬楼如矢如 ,颇为壮观”。
山南关俗称“铁门关”,由城儿沟城、千斤闸和烽火墩三部分组成,千斤闸是河道中一道拦水坝,原坝高2丈3尺,可拦水9尺,经杨博加固后,可拦水1丈3尺;水面离城儿沟城墙根2丈, 如今石体上曾安装铁闸门的凹槽仍清晰可见。烽火墩建在拦河坝东山上,上有“山南关”题书,如今只见东西两残墙,站在城儿沟城望去,形如两位仙人对弈。
谷道北端河流的台地上,有一座古坟,人称“姑娘坟”,路人经过此处,都自觉地在坟上添一块石头,据说是为了纪念一位隋代公主和她的忠仆。这位公主是隋炀帝在焉支山接见27国君主与使臣时嫁与高昌王阚博雅的,不知为何死于此地,据说她的贴身侍女亦服药自尽。
站在一座敖包的祭台旁南望,可见另一烽燧,用望远镜拉近了看,从其包砖看应是明代的烽火台。
在平易附近向右下道进入一片平坦的谷地,这片谷地经洪水冲刷非常平坦,在平坦的河谷里纵情疾驰,感觉很像在干涸的疏勒河谷中前往罗布泊。
河谷中只有一户牧羊人家,他家的墙是用羊粪砖搭成的。这种羊粪砖每到秋季把它从羊圈中起出,堆成墙后自然风干,到了冬季,那可是上好的燃料。
羊圈中空空如也,羊群已经出牧,只留下一只母羊和一只羊羔,它们的腿被一根绳索拴在一起,原来羊羔的母亲没了,主人另给它找了一个母亲。可是那只母羊有点不情愿,只好用皮条将它们的腿栓在一起。这只羊羔的命运很惨,我们亲眼看到逃跑的母羊拖着它跑了几百米,差点把它拖死:当时,那只母羊是想去追赶羊群。
在牧羊人家讨了水喝,从这户人家侧后翻山进入了绮丽的丹霞区。再往前山路崎岖,坡度很大,越野车走得很艰难,但景色越来越绚丽。这里的丹霞与张掖南面的五彩山不太一样,因为靠近巴丹吉林沙漠,风把山体雕饰得更像新疆、青海境内多见的“魔鬼城”,不同之处只在色彩。
一路向东南方向攀高行驶,来到了东大山的背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近4000米高的东大山上茂密的森林。此山盛产栎木,是制作弓矢和车辆的上好原料,当河西还为匈奴人所占时,东大山可称匈奴的“兵工场”。
东大山西北有一古堡,名红泉堡,站在古堡墙头上可以清楚地望见由内蒙古高原进入河西的山口,西夏李元昊攻打河西的甘州回鹘和成吉思汗攻打河西的西夏都曾由此经过。
古堡内只有一户人家。红泉堡之名可能源于此处的红泉,红泉则因地处丹霞山,泉中的水在河道中呈红色而得名。
红泉堡的功能是扼守观音山口。观音山口今名“东山寺口”,山口内有著名的东山寺,是晋代学者郭禹、郭荷隐居之处。元明时期,东山寺南寺建有高大的观音堂,山因此得名观音山,口亦称为观音山口。此口是甘州北部五大山口之一,历来为兵家看重,防守甚重。《重刊甘镇志》第三册《兵防志•堡寨》载:“虏自东北来,率止其地犯太平草湖尾窑诸寨。嘉靖二十九年,巡抚都御史杨博委官筑堡于兹,内设防守官兵。虏不能至,东北诸寨始宁。”“城(指红泉堡)在(张掖县)北七十里,观音山口内有泉。”“红泉堡,启募兵二百名”。
红泉堡以北为红泉大阪,是河西回鹘与西夏军激战之地。大中祥符元年(1008)一月,西夏军从人宗口与东山寺进军甘州,回鹘兵马埋伏在红泉大阪,大败西夏军;次年一月,西夏军二万多人再来仍败绩;同年十二月,夏国王李德明亲自率军再来,到达平山湖地区后,因白天看见了星星而返回。直到天圣元年(1028),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才将河西回鹘攻灭,走的仍是这条路。红泉大阪因此而得名“军沟”,当年的战壕今日仍清晰可见。
在红泉堡附近的东大山林场管理站简单午餐后,向北直插抵达平山湖蒙古族乡。这里的蒙古族与肃南白银乡的蒙古族一样1920年来自外蒙古,从乡里经过,除了几顶象征性的蒙古包,已经很难看出原来的蒙古特色。
从平山湖向东直行约80公里就是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这里是甘包驼道上的一处重镇。镇里的大街宽阔清洁,一座座现代、漂亮的建筑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参观博物馆后,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边缘,脱掉鞋袜后步行进入了沙漠。火烫的细沙烤着脚板,走了将近一公里,爬到一座沙山上,西望大漠浩瀚无际。太阳已经西斜,返回停车处,顺来路会道门平山湖乡,在蒙古包里晚餐后,在此穿过人祖谷回到张掖。
11、放生雪豹与临松的金塔、马蹄寺石窟(6月10日)
来到张掖没几天就听说林业局在人烟稠密的村庄附近捕到一只雪豹。雪豹本是生活在雪山雪线以上的动物,怎么跑到平原上来了?我想它肯定是饿极了,下山来猎食家畜,由此想见祁连山生态的恶化,由于雪线不断上升,致使生活在雪线以上的雪豹不得不下山捕食。
我见到这只雪豹时,它蜷缩在铁笼中,对眼前的肉视而不见,一双警惕的眼睛扫视着围观的人群。
放生仪式在6月10日上午举行,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记者跑来拍摄放生仪式,我也被邀请参加,那只关在笼中的可怜的雪豹被置于会场前供好奇的人们参观,它始终蜷缩着,似乎从来没有更换过姿势。
仪式结束后,载着雪豹的小卡车向祁连山驶去。我的车紧随在雪豹车后,清楚地看到笼中的雪豹站立起来,凝视着雪山,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雪山渐近,这只雪山精灵预感到新生活即将来临,身体中的野性开始复苏,浑身的毛也竖立起来。
我没有跟随它走到放生地点,没有看到它走出铁笼时的样子,因为我进了马蹄寺石窟。后来听林业局的人说,它一走出铁笼就窜入林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后来我常常回想起它与我对视时的目光,默默地为它祈祷,不要再落入人类之手。
马蹄寺、金塔寺、胜果寺、普光寺、千佛洞、上中下观音洞等八座寺窟分布在尧熬尔的神山——奈曼额尔德尼北麓临松山下,奈曼额尔德尼又叫“八宝山”或“牛心岭”,原属尧熬尔鄂金尼部落,今划归了青海省。“临松山”名副其实,山的南面就是茂密的松林,站在山上的洞窟前就能望见,松林再往南是雪山——雪豹放归的地方。
十六国的后凉-北魏时,临松山下设立了临松郡,建立了北凉的卢水胡就生活在这里,马蹄寺石窟群窟就开凿于那个时期。据说第一座洞窟是北凉沮渠蒙逊为其母所开,当然也有敦煌隐士郭荷等在张掖讲学时所开的说法,但若以实物论,目前的石窟保存了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西夏、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塑像和壁画。在茂密的森林和四季积雪的群峰环抱中,这座与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并称河西三大艺术宝库的石窟群静静地俯视人间已近1600年。
河西走廊石窟众多,不算张掖以外,甚至不算张掖其他各县,光肃南一县就有马蹄寺石窟群、金塔寺石窟、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前山万佛洞、石佛崖石窟、泱翔石窟、景耀寺石窟等,但以风景和规模论,金塔寺与马蹄寺分别首屈一指,金塔寺石窟中北魏时期的260多身高肉雕泥塑飞天更为全国独有,是国宝中的国宝。
马蹄寺石窟群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大都麻乡境内,距离张掖不过60余公里。从张掖去马蹄寺只要从环城西路一直向南,经过大满与花寨两个乡镇,在到达南古镇前右转走208县道即到。由神山下泻的马蹄河与大都麻河在马蹄寺旁悄悄流过,生活在这里的藏民其实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统治河西的西夏被蒙古军攻灭后,西夏遗民渐渐融入了唐代以来迁来的藏族之中,他们自称“唐兀特”以与藏族相区别。
走进马蹄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40多米之上、气势恢宏的三十三天。佛经上讲,须弥山顶中间有帝释天,四面有八边,共为三十三天,是诸神游戏之处。它以塔状分七层开凿于如墙的红岩峭壁上。看得出来,过去的三十三天外面应该建有如莫高窟一样的层楼,如今,层楼已毁,洞窟外露,细数有二十多个。在其周边的崖壁上,还分布着南北坐佛殿、药王殿、马蹄殿、马王殿。远处观望,我正纳闷如何上得崖壁,裕固族导游已把我们带到一个不显眼的山洞前,原来这就是攀爬三十三天的入口,而连接三十三天各洞窟的隧道全都在崖壁里面,站在外面一点儿都看不出来。
攀登三十三天颇费体力,崖本来就高,绝对海拔更高,我走得气喘吁吁,仍然兴致盎然,洞窟内魏晋风格与唐代风格的造像与壁画以及典型的萨迦派雕像如一幅幅历史画卷深深吸引着我。
来到洞窟最高层,俯视整个景区,临松山草丰花繁,一派夏日风光;极目南山,翠柏苍松,黛山浮雪,真是美不胜收!
马蹄寺的东北约1公里是千佛洞,千佛洞分南、中、北三段,北段是浮雕石塔林,内有一座是西夏时期留下的,颇为珍贵;更远的金塔寺在20公里以外,金塔寺与马蹄寺之间是上、中、下观音洞,它们都建在崖壁的高处。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