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特权论〉作者论中国治本夺魁大国策》全文连载
陈泱潮2010年上胡温中共中央书(原题:国是晤谈要点)30
中共18大筹备必读重要参考文献之三
2010-8-21~27于奥克兰
提要
外交:採納【上帝之道人权灵本主义(弥勒皆大欢喜学说)】,发挥精神优势,中国可以即刻压倒美国,主导世界政治和文化方向。否则……
内政:中国只有实现政体制度民主化,才有可能彻底走出数千年专制王朝终归暴力改朝换代和无神论帝王思想英雄权谋文化共同造成的【中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恶性循环怪圈】,保障中国的长治久安和成为世界头号超级强国……
——————————————————————————————————
目录
一.略谈保障中国主导世界政治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力量
引言
1.中国外交大势
2.中国如何主导世界政治发展的方向即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精神优势
3.中国如何主导世界文化发展方向即中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的精神优势
4.中国内政大势
5.中国有效逃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恶性循环宿命】的唯一良策
6.在中国这样伟大的转变过程中……重申要点
二.中国政府容纳【上帝之道人权灵本主义】的伟大意义
7.宗教问题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
8.如何化解不利于国家统一稳定的宗教文化
9.不当宗教文化是产生严重贪污腐败的原因之一
10.有效改变中国“合久必分”宿命的根本和基石
11. 和全球化与之俱来的政治宗教化和宗教政治化倾向
12.主导合一世界宗教,使宗教全球一体化的力量在中国
13.中国产生和发挥【上帝之道人权灵本主义】的伟大意义
14.中国再不确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行吗?
三.克服“政改恐惧症”,稳妥而又积极地推进中国政体制度宪政民主化改革
15.依据什么判断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难点
16.中共国变革的最难点就是打破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禁锢
17.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一举打破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禁锢
18.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最难点已经解决
19.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政治体制民主化改革应运而来
20.必须自觉克服“政改恐惧症”
21.“政改恐惧症”的由来
22.中国民主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天予不取,获罪于天
23.当前中国局势是清末局势的重演:和平转型和破坏性暴力革命在赛跑
24.现在推行政治体制民主化改革的有利条件
25.现在推行政治体制民主化改革的不利条件
26.《中国宪政民主和平转型维稳法案》要点
27.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行政治体制民主化改革
28.只要道行天下,成功不必在我
29.二十一世纪成为中国人世纪的关键
后记
附:《陈泱潮关于晤谈的答复》
—————————————————————————————————
后记
本人1972年形成《特权论》思想理论体系,一再上书中共中央,一再遭到监禁重刑打压,数十年毫无个人幸福可言,宛如梅花,绽放在严冬,受尽苦寒,不存争春之意。至今孑然一身,流亡欧洲,四海为家……但始终保持着救世初衷,践行着“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抱“只要道行天下,成功不必在我”的信条,勉力而为!
为了中国的未来,为了免除中国重新跌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恶性循环深渊发生巨灾大难,为了生民免遭炭涂,为了中国能够顺利稳妥地实现民主化和平转型,实现皆大欢喜互动共赢、建构具有符合新陈代谢规律自然法则的超稳定民主机制,确保中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本人不能不再度进言于中共中央。
以上洞见,即使不能见容于当世,相信自有后来人,能够理解和接受,能够融会贯通发扬光大,终必大行于天下。
——以上是《2010年陈泱潮上胡温中共中央书(国是晤谈要点)》的大略。一部分内容当时已经发表在《中国治本夺魁大国策》和《刘亚洲文章引发的思考》等文章中。将近两年后全文发表时,有所补充。
2010年有关方面通过友人,提出要和余见面晤谈。余坚持要对决策层能够产生影响的具有思想理论基础的人和余面谈,并且直接点名要和曾庆红王沪宁晤谈,否则没有谈的必要。也许就是由于之类原因,始终没有与有关方面见面晤谈成。但是,此《国是晤谈要点》,却通过有关方面这条途径,上达中共中央胡锦涛和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这些文字,对胡锦涛温家宝能否起到一定的影响?本人知道很难,但是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因为今日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坦途可走,必须全方位推动。为了避免久拖不决和战争流血,优化选择的最佳方案是推动自上而下与上下互动最终形成的和平变革。因此,尤其是需要对中共决策层施加转变观念的影响。
所以,不管会不会引起人们对本人的误解,本人在撰写大量文章启发民众觉悟的同时,自认为比较适合在转变中共决策层观念这方面继续用力。其他朋友和同道可以在更适合发挥自己光和热的地方下功夫,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共同努力,全方位有效推动中国的民主化变革,缔造和迎接中国光明的未来!
附:《陈泱潮关于晤谈的答复》
(2012/07/07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