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的编剧梁晓声有知青文学著名作家的美称,他早年写的《今晚有暴风雪》描写知青下乡的慷慨激昂,表达一种“青春无悔”的情怀。这和大多数人对文革的批判性认识不一样。历史事实是毛泽东发动青年学生充当“红卫兵”,从而得以绕开宪法的框架,把刘少奇从国家主席的位置上拉下来,并批判他的“路线”和“党羽”。红卫兵在各地夺权后,权力很快又被毛泽东派出的“尊神”(军队)接管,当然也就是由毛泽东控制。青年学生完成了他们的“使命”后,也就出局了,被弄到乡下去了,既不能升学,也不能就业。这才是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梁晓声早期的作品表现一种“青春无悔”的情怀,是他的认识,他当然可以有他的观点。但40年后,人们经历了对文革的反思,对毛泽东错误的批判,全国大多数人对文革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批判,而作为一个作家的梁晓声,依然还是当初的认识,甚至还有过之,是件奇怪的事。
据报道,梁晓声在三十年后重操“知青题材”声称要这个题材的写作中“注入新元素”。什么“新元素”呢?就是“人性”的元素。在作品中注入“人性”的元素这很好啊,文学作品就是要写人性。我们可以在译制片《钢琴师〉中看到纳粹如何殘害犹太难民,影片揭露反人性的暴行,这是一种谴责,而对反人性的谴责也就是维护人性,这种艺术上的“反衬”是谁都不难理解的。影片在大量揭露反人性的暴行的前提下——这个前提是由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的,因为那时暴行客观上就是大量的——也写了一个本身就是人性的显示的情节:一个纳粹军官无意中在废墟中发现了逃难的钢琴家,于是救助他,请他食物和呢大衣。这样情节在影片中是仅有的一个,这也是由客观事实决定的,在那个疯狂的、人性被冺灭而衰微的岁月里,这样的事本来就是不多的。影片中的反衬和正面描写,真实的表现了人性——这一艺术作品的主题。反观《知青》,我们虽然不知道它后面的情节中有不有直接描写反人性行为并且得逞的场景,但从已播出的一、二集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这部电视剧的基本路数——它总是写“极左”被“人性”所消解,所以“极左”从来没有在“文革”中得逞。
而这是违背文革的真实的。不难看出,《知青》是一部将文革“去恶”化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被当下的主流媒体隆重推出,就不难理解了。难以理解的是,《知青》所表现的“真好玩”的岁月真要再来一回不成?(博客中国)
(2012/05/31 发表)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