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洞生:新社会发展观《1》: 什么使生产关系质变【往15--6】**
【往15--6】**选自《往事维护》电子版第15期第6篇张洞生论文选专辑
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新观念 11.01.2008 ==新社会发展观: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形态的改变导致生产关系的质变《1》== 张 洞 生
http://www.sciencepub.net/academia/aa2011suppl/aa0303s/
【内容提要】: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的三要素是劳动者(主导)、劳动工具(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劳动对象,但是马克思说不清楚究竟是生产力中的劳动者的改变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呢,还是劳动工具的改变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从马克思到现在的社会主义学者们,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唠唠叨叨地只得出来互相矛盾而又模糊不清的以下的概念和结论:“生产力发展了,迟早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说,任何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生产工具从古到今有无数的进步发展和质变,而社会生产关系的质变就却只有5、6种。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认识到只有劳动工具里面中的生产工具的社会主要生产力的动力形态的质变才决定了社会生产关系质变的规律。而劳动工具里的其它的工具的发展进步只能推动社会经济的渐进的发展(量变),它们都不可能使社会经济形态和生产关系产生质变。因此,什么样的生产的主要动力形态的本质就决定了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的本质,二者有确定的一一对应的关系。这就是作者对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生社会经济形态质变的新观念和最准确的新解释。可见,用马克思笼统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观点,根本解释不了人类社会为什么会发展进步为5大社会历史阶段和层次。
任何活动物体总需要动力。在生产活动中,“生产力”中的所有的工具,机械或者工作系统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动力及其动力装置的驱动。而特定的生产动力形态要求人们在生产中以与之相适应的相互配合的特定关系和地位才能从事有组织的社会生产的集体活动,这就组成了社会中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科学技术促使生产工具的进步只是社会生产和经济的量的发展和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形态的改变才是直接的质的飞跃,并对生产关系的改(质)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质变。而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实质就是社会生产力中的主要动力形态决定了生产关系.。然而,社会发展在某一阶段却可能有小的曲折、反复甚至倒退, 因为社会发展在各个时期内还同时受到经济结构、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宗教和自然环境等等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或阻滞的作用,特别是统治者的思想意识和欲望所制订的制度和政策对社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和干扰。但这些都不可能使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产生质变。
本文的新观念或者说主要特点是论证了不同质的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形态如何决定了6种不同质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和二者一一对应的本质关系。并阐明是什么样特定的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形态决定了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前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
【关键词】: 社会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形态,;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的5种社会经济形态;前资本主义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工农、城乡和地区3大差别的消除;
【一】. 简短介绍
人类社会过去是如何发展的? 什么是推动社会前进和转型的动力? 主要是什么东西的改变决定了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
在人类历史中,社会的重大发展和质变表现为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质变。然而,生产关系基本上是由全社会的生产力中的主要动力形态所决定的。再好的技术,如果不能配备与之相适应的动力装置以用之于社会生产,它就不能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更不用说改变社会经济形态了。在古代,最重大的技术莫过于杠杆和轮子。杠杆原理是阿基米德在公元前二世纪发现的。二者被不自觉地运用于古代的工具和运输工程中,造就了伟大的奇迹---埃及的金字塔和中国的长城等。然而,由于古代杠杆和轮子是由人力作为动力的,所以它们不能变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力。而在原始的几千年内无法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只能起增大人的体力的作用。社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各个环节往往需要不同的工具、装备和机器,但它们往往使用相同类型的动力。因此,社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形态的改变,就必然导致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产劳动中的协作关系和地位的改变,即导致生产关系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质变.
下面将具体地说明在人类历史中社会生产的主要动力形态的改变是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的质变和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改变的。
【二】. 原始公社或原始社会—主要动力是个人自身的活动能力。主要生产关系是自给自足。没有人工生产的产品。人们主要的工具是自己的双手,动力是自己本人的劳动力。
在长达数万年的原始公社或原始社会,人们只有最简单物件,例如石头、树棍等。人们收藏这些东西以便抗击野兽、埰摘野菜野果树叶以维生和御寒。人们主要的工具是自己的双手。人们的行为除了有较多的意识和语言交流外,与野兽并无太多区别。人们无法大量儲存食物,因为天然的食物易腐烂。因此,在没有剩余物品的条件下,偷窃、掠夺、压迫就很难以发生。况且人们还要共同防御天灾和野兽,抚养和保护幼婴。因而,人们只能组成关系密切的公社以互助合作。在公社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互助合作,在对待灾难时,只能是互利互助。在猎取私人食物时,只能是自私甚至可能掠夺他人的食物,少许的多余食物主要供给幼婴。正因为保护幼婴为延续人种的第一要务,所以公社为母系社会。人类从直立行走以来,就维持这种公社的群居生活达几万年。
原始公社可能由于发生两个重大事件后而走向分解:火的运用和畜牧的成功。火扩大了人类的食物范围,使人们可以食动物的肉、许多的果实和植物。这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反过来又增强了人类的体力和智力。尤其是被饲养的动物和坚果是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也可被当时尖锐的石器宰杀而随时供人们的需要。那些能被长期保存的牲畜、果实等食物于是成为可供他人需要的剩余物品。在原始公社内部,随着剩余物品的出现, 偷窃、掠夺、压迫、奴役、弱肉强食等也就随之而来,接着就会造成公社的解体.。
【三】. 奴隶社会—畜牧业社会, 奴隶的人力成为社会主要生产的动力。主要生产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奴隶也成为奴隶主的生产工具和财产, 当时铜器的发明和作为战争的武器推动了奴隶制的发展。
一旦许多原始公社喂养的大量牲畜成为剩余物品时,在一些人的心中就会产生贪婪的欲望。在原始公社内部,首领和强壮者就可能掠夺、压迫、奴役弱者。当一个强大的公社在战斗中打败一个弱小的公社时,整个被打败的弱小公社的人们就会成为俘虏和奴隶.。当时铜器的发明和作为战争的武器应用推动了奴隶制的发展。
一旦有了从不断的战争中所得到的大量俘虏作为奴隶,奴隶制度才得以维持。[1] 这就是古代奴隶制离不开战争的原因。因此,奴隶成了真正的生产力。同时奴隶本身又成为奴隶主的财产和工具。而奴隶的人力就成为真正的生产力的主要动力。奴隶也成为奴隶主的会说话的牲畜。在奴隶制的初期,弱小的战俘也会像牲畜一样被宰杀后分而食之.。
由于大量奴隶的被迫的强制劳动,为奴隶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剩余财富,养活了所有的奴隶主、王朝官员和知识分子。而正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奴隶社会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一些科学技术。为保护奴隶主利益的统治者就成为掠夺、压迫、奴役奴隶的首领和工具。
奴隶主的贪婪产生了对奴隶的残酷压迫必然会引起奴隶的反抗和暴乱。但这种反抗和暴乱最多只能暂时减轻奴隶主的压迫,而不可能改变奴隶制度。在奴隶社会,当主要的生活资料和财富都来源于奴隶的劳动以及所喂养的牲畜时,只要奴隶作为生产工具和生产的动力的作用不改变,而不能为其它的更有效的工具和动力所替代时,同时只要社会的主要生活是来源于畜牧业时,奴隶制度就不可能被推翻或被替代。
在奴隶社会,随着农业的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丰富的农产品比奴隶制可以为全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生活必需品。一旦奴隶社会中的农产品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时,农业就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地主阶级就会用和平收买或暴力的手段从奴隶主阶级手中夺取政权,以保护和夺取更多的利益。而在社会中占主要地位的旧的奴隶生--奴隶生产关系,最终将逐渐地被新的地主--农民生产关系所取代,从而使地主--农民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社会的主要生产关系。整个过程是新生产关系逐渐发展壮大和旧生产关系逐渐缩小而被取代的长期过程。新生的富有的强大地主可能通过战争或者收买奴隶主王朝的统治者而夺取政权,但是新生产关系不是通过几次暴力和革命以彻底打败和消灭旧生产关系的方式来完成新旧生产关系的交替 。新生产关系是在旧生产关系内部萌芽发展壮大出来的。
【四】 (王朝)封建(专制)社会—农业社会。畜力成为社会生产中的主要的强大动力。主要生产关系是地主和贫雇农。在农业生产中,农民驾御着比人力强大数倍的畜力以从事人力所作不到的耕耘活动,农民的人力成为农业劳动中的辅助动力。铁器的发明和使用更大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一;为什么封建的生产关系必然会代替奴隶生产关系呢? 1*。农业生产能为全社会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料,有更高生产率。畜力比人力强大数倍,而能作人所不能作的重农业劳动,如耕田、运输等。结果,农民的劳动减轻了。农民成为耕牛或马的驾御者。2*。农业使农民和所有人口都能安居下来从事生产。3*。农产品可以长期储存而随时供人们的需要。4*。农民比奴隶自由得多,不可能将农民锁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社会发展的规律总是高生产率和更自由的生产关系取代低生产率和少自由的生产关系。如此,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才会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欲望才能得到更大的满足。
然而,封建统治王朝和地主阶级的贪婪,必然会残酷的剥削压迫农民而造成农民暴乱。但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无数次的农民暴乱只能造成封建统治王朝的改朝换代,而使新王朝暂时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压迫。但封建生产关系仍然不能被推翻或被取代。因为农民暴乱根本不能提供新的更强大的生产动力,和更高生产率的生产关系。农民暴乱过后,农民照常用牛耕地主的田,农业仍然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封建的生产关系依然如故.
[下一页]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