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賜麟哲學文選(78)—參加68年度同濟中學同學會有感!(八) 談談政治與中醫的關係(三) 陳賜麟哲學文選(78)—參加68年度同濟中學同學會有感!(八) 談談政治與中醫的關係(三)
漢初實施郡縣與封建混合的郡國制,最後不得不花費長達四十五年時間來進行諸侯國殲滅戰,是春秋戰國混戰年代的縮小版。
從漢高祖劉邦即位(西元前二零二年) ,歷惠帝,文帝至景帝立(西元前一五七年).封建制在七國之亂中壽終正寢。
在這軍事上的收拾殘局背後,漢朝在內政上採無為而治政策,使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史家稱文景之治。
從治國理念上觀之,功臣分封在軍事上是一大敗筆,賈誼治安策當中提出強本節侈,重禮抑法,發展農業,嚴定長幼等觀點。但只在封地的大小上下功夫,而沒在主權的性質上做分類管理。
採用不斷分封手法削弱諸侯國軍權,也許是一種柔性斬首。但內政上的不斷分封,則對百家爭鳴的自由化形成阻礙。
由於體制是一成不變的,對農業社會的傳統中國確有穩定作用。但時代不斷進步,執政權的世襲制為時代的進步帶來難以避免的血腥衝突。就像萬藥之王:人蔘被長期使用,最後過當過量氣過多將導致全身紫青,鼻口流血而死一樣。
時代在進步,漢武帝面對以安定為主要國策的帝國,深知必然阻礙前進的步伐。乃在教育政策上著手,藉以改變傳統以出身為主的用人標準。
用人當然是系統化的,不是用一賢人異士爾,在諸子百家中,對人才的養成較系統化的為儒家。尤其在漢初人民水平普遍低下的農業社會,基礎教育是最符合當時環境需要的教育政策。儒家的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的要求,是專為中低階官員所設計的教材。
這情形就像培育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的養成教育一樣,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太過重視基礎教育,使尖端人才無用武之地。
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紀律嚴明,皆是高階管理人才必備的條件。但被漢武帝所捨棄,使帝國的盛世難以維繼。
漢朝五經博士的教育系統的設立,把中國人民的教育水準提昇到十八歲,是民智大開的第一個開端。
對一個如日中天的壯年人而言,需要的是滋補與養生。漢武帝主政時的中國,時值壯年,卻一味大魚大肉,最後群雄割據,三國鼎立,營養過剩而亡。
筆者:陳賜麟
地址:台灣高雄市三民區自立一路85巷6號5樓
電話:07-2850484
電子郵址:[email protected]
中華聯邦自治國: http://www.boxun.com/hero/chinafederal/
(2011/07/24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