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DZCYC191-202:“开万世太平”的伟业与机遇 当今就是古圣先贤梦寐以求“开万世太平”的时代
CDZCYC 陈泱潮推特202
2011-7-25
202.中国未来学经典《推背图》预言离卦当今红色中国是出圣人的时代,其44象明确预言“中国erjin有圣人……”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圣人须是能够“开万世太平”者。所谓“开万世太平”的事业,不就是建立符合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的民主政体制度吗?不就是使政权更迭不再通过血雨腥风战争来完成吗?
既往专制王朝的更迭都是通过战争血雨腥风来完成
CDZCYC 陈泱潮推特201
2011-7-25
201.中国传统文化千百年来把“开万世太平”当作圣贤伟业重要内容来推崇。可是也一直把维护帝王专制政体制度当作信条来奉行。可惜,任何王朝都不可能万世不衰。于是中国历史就演变成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恶性循环。那么,什么才真正是“开万世太平”的事业?何时才到了“开万世太平”的时代?
行出“只要道行天下,成功不必在我”
CDZCYC 陈泱潮推特200
2011-7-24
200.只要道行天下成功不必在我——水调歌头题《一个超级傻瓜偃武修文的自毁之路》 http://t.co/bDRNjCz;《一个超级傻瓜偃武修文的自毁之路》感言.http://t.co/rpDNH9l;《一个超级傻瓜偃武修文的自毁之路》目录http://t.co/fleJjlM
反对派必须正人先正己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8
2011-7-24
198.毛泽东反蒋高叫实行民主好处多,中共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了那么多疾呼民主的先声……但是,中共夺取政权后却比蒋介石国民党更加专制独裁万倍。这个教训中国人民不能不记取。这个教训也要求今天反对中共的人们必须正人先正己:计利当计天下利,不做枭雄行黑道,务必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
中国民主化和平转型必须先行确立《两党制维稳法案》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7
2011-7-24
197.要将这15年通过立法确定为中国民主化和平转型过渡期。必须明确中国国情人性文化传统只能实行两党制,否则民主政体政局永无长治久安稳定之日。过渡期要确保言论结社等自由,但是要坚定不移地保障只能由法定的两党才能进行权力竞选。其他党派社团个人要获得权力,必须在大选前协商加入竞选党。
当下中国民主化和平转型最稳当的好形式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6
2011-7-24
196.先行党内民主、共产党两党制,保持中央军委主席掌控军权军队国家化政治上持守中立。胡锦涛再任军委主席5年。习近平接任军委主席10年。15年形成稳固的两党制民主政体——这是中国民主化和平转型最稳当的好形式好时机。如是,中国可以避免分裂战乱清算复仇血流成河。决策者应当认真权衡。
当权者是要永生还是只要南柯一梦?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5
2011-7-24
195.这是决定中国迈向万世太平,还是走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恶性循环怪圈的关键时刻,也是末日将近,决定每个人生命本质灵魂能否得救、能否得着永生的关键时刻。胡温习曾薄汪……当权者,要想永生,还是仅仅追求南柯一梦?请慎重选择。汝等当好好看看我陈泱潮在若干重大人生十字路口如何选择!
薄熙来与其争进常委,不如力争实行共产党两党制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4
2011-7-24
194.薄熙来与其争进常委,不如力争另立新党。维护一党专制钻头觅缝挤进常委,5年光鲜必换来千古骂名。莫若另立新党促成两党政治万古流芳。今日中国变数在西南,汝已得地利。要知道顺应天心民意,切莫做为一己之私争权夺利顽固抗拒民主潮流的千古罪人。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天应人开万世太平为圣贤!
谁能成就此事,谁就是救国圣贤!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3
2011-7-24
193.首先实行党内民主,让全体党员能够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站在哪一边——是站在尊重普世价值政改一边,还是站在唱红打黑一边?站在产蛋糕一边,还是站在分蛋糕一边?应该让全体党员能在阳光下进行公开的自由的选择。黑箱操作黑暗无边,阳光下的选择光明无限。谁能成就此事,谁就是救国圣贤!
两种变法,圣人因势利导择善而从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2
2011-7-24
192.变有两种变法:建立符合新陈代谢自然规律的有机政体制度,为中国的长治久安永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还是继续黑箱操作,拒不建立符合新陈代谢自然规律健康的机体制度,只满足于眼前的维稳而终必导致重复中国千百年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恶性循环怪圈?这是对胡锦涛等当政者智商的检验。
中共在组织上与观点上都发生裂变了
CDZCYC 陈泱潮推特191
2011-7-24
191.当前中共不仅在组织上有太子党和团派之别,而且在观点上有唱红打黑与尊重普世价值政改以及产蛋糕和分蛋糕等等的区别,甚至中共喉舌人民日报也频频发出了左右交锋观点针锋相对的不同声音……这一切都说明在经济基础发生极大变化后,上层建筑不可能不变。决策者能否顺应这种社会需要,关系重大。
(2011/07/26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