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柬帕威夏寺衝突的根源
作者 : 阮文輝 ( Nguyễn Văn Huy )
2011年4月28日

泰國鐵甲部隊開進與柬埔寨爭議的帕威夏寺地區
處於泰柬邊境上體現高棉人的宗教和文化的遺跡柏威夏寺的歸屬爭執至今還未有減退的跡象。
泰國軍隊繼續包圍和炮轟該寺周圍地區高棉兵士的各個主要防守據點。
自2011年起至今,在雙方的武裝衝突中共有逾三十人死亡和數百人受傷,在該地區生活的超過五萬柬埔寨平民已因戰事而須遷移他處。
聯合國和東盟各國就泰柬兩國軍事升級的事件極為擔憂。 人們顧慮若此況繼續拖延, 多個其他的國家,意指越南、中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將可能為偏袒一方而插手此事,情況也因此而將變得更難以解決。
曼谷和金邊也曾多次表示其善意,願意以和平協商,尋求雙方都可接受的、有體面的解決方法, 可是,一切的努力都失敗,因為來自雙方內部的反對力量過於強大。
“ 泰國獨立 ” 派指控執政當局在為處於兩國邊境上的各個廟宇柏威夏寺( Preah Vihear, 泰語 : Khao Phra Viharn ), 他卡貝寺 ( Ta Krabey ) 和他滿寺 ( Ta Moan, 兩寺距柏威夏寺東邊約150公里 )的歸屬權的爭端問題上態度太過軟弱。
相對而言,柬埔寨的反對派卻要求泰國歸還吳哥帝國第一王朝建立的、現處於泰國境內約1.6公里,屬安府阿拉雅帕帖 ( Amphoe Aranyaprathet ) 縣地區的斯都幗康廟 ( Sdod Kok Thom )。
深遠的根源
首先是面子的問題。 我們須以面子的因素來理解此同屬印度文化的兩個國家的爭端。雖然發生互相開槍傷亡的事件, 泰柬的民眾並不互相敵視,他們仍然進行貿易,好似從未發生甚麽事也。
對於執政當局來說, 雙方皆是騎於虎背上,誰先跳下就被虎咬之況,由於須逞強,否則就被認為是軟弱。 我們須重溫歷史來明白泰國人的作為。
泰人在多個世紀被高棉人掠為奴隸建造各寺廟後,最終於十四世紀中葉懂得團結一致並消滅了吳哥帝國。 所生存下來的高棉王室逃至大湖區( 洞里薩湖, Tonle Sap ),建造新朝和自甘俯首,作為暹羅各王朝下的保護國。
泰人對高棉的報復卻是極之殘暴,使到一個幅員廣大從馬德望( Battambang )至登叻( Dangkrek )地區內的都市和河涇等都變成一片荒蕪, 吳哥文明就此在高棉人的集體記憶中被消失整整五個世紀之久。
必須等到五百年後, 約在1860年, 法國冒險家亨利-牟歐( Henri Mouhot )無意的發現了這個被埋沒在深山野嶺輝煌的吳哥文明。
今天,對柬埔寨人而言,保衛柏威夏寺即是維護民族的自豪感。 對泰人而言, 重佔柏威夏寺就是恢復泰國人壓在高棉人的統治的體現。

柏威夏寺位置
2008年7月7日, 根據柬埔寨政府的要求,聯合國文教科組織( UNESCO ) 正式將柏威夏寺列為人類文明共同遺產的名單中。
泰國因此而感冒犯, 馬上出兵攻佔柏威夏寺, 衝突和爭端的事件一直不斷發生演變至今。每當接近七月七日之時, 曼谷加強壓力,例如警戒金邊不該在國際上製造有失泰國體面的行為。
第二點是文化的問題。高棉人歷來自豪其祖先建立那些寺廟,並它是先於泰人立國。
從九世紀起,柏威夏寺已是建立,而泰國蘇可泰( Sukhothai )王朝則於十三世紀才現世,即是晚了四百年之久。
今日高棉人在許多方面上雖然比不上泰國的發展, 但他們仍然以昔日祖先輝煌的吳哥文明引以為傲。 保護柏威夏寺就是保衛高棉民族的文化遺產。
但是,泰國的領導層則不是如此的想法。 他們認為,泰人在整個多世紀來對保護這些寺廟包括吳哥窟 ( Angkor Wat )和吳哥城( Angkor Thom )有功, 主權應歸屬於他們,因為高棉人已放棄該地,遷往別處建業。
第三點是歷史的問題。泰國的言論認為,他們才是柬埔寨領土上的真正的主人,因為自十四至十九世紀,他們曾是該領土上的主人。 泰人離開柬埔寨的領土,只發生在1867年當泰人被法國人打敗之後並將該土地作為法國的保護地。
柏威夏寺的位置是被法國人不公平的劃分而成:當重劃分兩國邊界線時,法國人故意製造麻煩,將該廟誤劃入為柬埔寨的領土內, 而不是以登叻山頂而下的天然邊界線。
正因為如此, 當一旦機會來到, 泰國歷屆政府亦曾千方百計的重奪回從法國人手中失去的、在柬埔寨領土上的土地。1941年5月9日, 獲悉法國被德軍擊敗, 泰國軍隊馬上湧過邊界佔領帕威夏寺,而至1947年11月才被逼交還。
1953年, 當法軍剛撤離柬埔寨時,泰軍又重佔帕威夏寺。直至1959年,只因海牙國際法庭裁定下令泰國交還該寺給高棉人,和1962年泰國才歸還寺廟所屬的財產。
第四點是經濟的問題。經濟的因素並非是主要,若此寺廟的旅遊收益與暹粒( Siem Reap )吳哥窟巨大收益的相比,可是它對邊界地區的當地民眾的生活就相當的重要了。
第五點是帕威夏寺地處戰略位置的問題。 正是此戰略位置才是主權爭端的主要理由,因為它使中國、越南和泰國三方全都不能接受任何一個勢力控制這個區域。
帕威夏寺的面積雖然只有4.6平方公里和離海平線高625米, 但它處於寮、泰、柬三國的邊界地區。 佔領帕威夏寺就可以說是擁有三國廣大土地的主人,並可以監視山下的一切轉移的活動。
赤柬只是於1998年12月,當金邊政府承諾保障其生存的問題後才將帕威夏寺交予洪森為首相的政府。
歷史在重演
再細心觀察自1979年發生在柬埔寨土地上的事件,人們就可感認到歷史正在重演。
自1620年至今, 真蠟( Chenla,柬埔寨的舊稱 )國的內部常有內亂: 王室各宗裔互相爭鬥。 當一派敗了,他們便向區域中的各勢力如暹羅或大越求救,派兵援助。
獲得暹羅和大越,以及後來法國的援助, 高棉王朝的歷代親王才輪流掌握政權。
歷史上,真蠟是泰國人和越南人爭執其影響力的地區,多場規模大的激戰曾發生過在佛國的土地和湄江三角洲地區, 例如1784年美萩 ( Mỹ Tho )的 暗涇 ( Rạch Gầm )和懷木 ( Xoài Mút )戰役, 泰兵被( 大越 )光中王阮惠 ( Quang Trung Nguyễn Huệ )擊敗而逃離。
只是到了1863年,當真蠟被作為法國的保護地,暹羅和大越才停止爭執。
1953年,法國讓柬埔寨獨立,柬國又再成為親美的南越民族主義派和親蘇親中的北越共產黨雙方爭執的地盤。泰國則只作為美軍援助南越的後備基地。
1971年, 美軍和越南共和軍進入鸚鵡嘴地區攻打共產黨部隊。 1978年,越南共產黨揮軍進入柬埔寨趕走赤柬政權, 成立親越的金邊政府。
儘管赤柬犯下毀滅種族的罪行, 赤柬和高棉民族主義各派力量仍獲得泰國的支持和援助,抵抗越南。
若沒有越南的保護,帕威夏寺可能也早已落入泰國軍隊的手中了,而那時的高棉部隊力量簡直是不可能像今天抵抗泰國的各次進攻。
有多個消息傳出說金邊正要求越南部隊出兵援助。
從歷史上觀察,可以看到指責越南人對柬埔寨的干涉是錯誤的。
越南人才是高棉人真正的恩人, 可是,只因文化的差異和受到法國殖民者的宣傳影響, 越南人常被視為醜陋的一方,而儘管泰國人對高棉人作惡多端,但仍獲得高棉人的寬容。
一切都只是文化的因素, 若是屬於共同的文化,人們就容易互相寬恕和接受對方。
今天,儘管都是東盟的成員,越南和泰國對柬埔寨影響力的爭奪戰仍然如多個世紀前那般的進行。
與以往不同的一點是, 但也是對爭執各方的共同威脅,那正是日愈實力雄厚的中國人在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的出現。
今天的中國正以一個經濟和軍事的強國出現在東南亞地區上。
為了繼續維持其發展, 中國正尋找南下東南亞海邊的一條自寮北直下洞里薩平原,轉往至 空邦桑( Kompong Som )海口的公路, 目的是為雲南和兩廣運輸貨物和原料。
面對中國開闢南下道路的雄心壯志, 越南和泰國都幾乎顯得蒼白無力, 這兩個國家的金錢和力量皆為不足, 不像以前那般可以將柬寮拉進自己的軌道。
與此同時,北京正使用金錢鞏固中國人在該地區的出現,從而為保障那條從中國邊界通往暹羅灣的物資運輸線得到通暢無阻。
有誰能夠遏制這擴張呢 ?
中印半島上寮、泰、柬、越四國的主權和獨立正面臨挑戰。
嶺南遺民譯
2011年5月4日
***
阮文輝先生系居於法國巴黎的東南亞民族學研究者, 文章只代表作者個人的意見和觀點。
以上圖片取自各網站。
(2011/05/04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