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賜麟哲學文選(74)-- 鄭和下西洋之歷史揭密
(緣起)
每回研讀鄭和下西洋之相關史實與研究報告,總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對勁。既然是宣揚德威,又是國貿目的,怎會單方面花費巨資,而無相對性的回饋?最後被大臣以不符投資報酬率之理由反對,以及莫名遺失如此重要之檔案而告終?
面對此一歷史迷團,既然無歷史檔案可供參考,只好從法理的層面抽絲剝繭,間接揭開其間的來龍去脈。 所謂法理的層面,指得是歷史背景,政治現實,經濟條件,科技與文化水準四方面而言。這些才是所謂史實的真實內涵,就算皇帝敕書、鄭和船隊的編製、名單、航海日誌,帳目等資料已遺失,但形成這些檔案的法理證據,才是鄭和下西洋的最根本原因。
本文擺脫傳統編年與記事的靜態敘述手法,從最高領導人的視野著手,並以動態的決策手法描述起,真實反應領導統御窮天人之際,究古今之變的立體思維。
另外,本文的文學表現手法,突破傳統反應社會,表現人生的平面文學。而以筆者獨創的:上天下地,無所不包,戲內劇外,融為一體的立體文學為主。讀者可深入歷史人物之骨髓,與其一起徜徉天地之間。
鄭和下西洋之歷史揭密(一):歷史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於西元一三六八年開國至一四零三明成祖朱隸即位期間,明朝進行了長達三十餘年的大規模政改,土改,兵改。建立了人類史上最文明與強大的政權。
在這樣的基礎上,可選擇保守的偏安與閉關鎖國政策,也可進一步向外拓展,世界大同。
明成祖永樂皇帝選擇後者,但向外拓展可分為陸上與海上兩種。
於是,陸上由永樂親自執行,海上由親信鄭和負責。
鄭和下西洋,就是在這樣的政策規劃下陸續展開的。
以當時永樂皇帝的條件而言,陸上外患尚未解除,遷都北京也僅僅是軍事戰略上的第一步規劃,談世界大同,以永樂短暫的二十一年執政生涯而言,實在是個遙不可及的夢。以永樂篤信命理的特質來說,所謂進一步向外拓展,僅是個起頭作用,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所以,宣揚德威,國貿等的目的,只是一種宣傳性質,背後隱藏的世紀機密才是歷史真正的原貌。
這世紀機密就是:在海外設四大廠做經貿中心,並把大量的金銀隱藏海外,為將來的世界大同做準備!
永樂皇帝篤信命理風水,信奉神明,為什麼與為世界大同做準備扯上關係?
這是因為命理風水是中國聖經:易經的應用科學,神明則為掌握易經知識之人。而根據易經推論,世界大同由2012年年末為開端,經三十六年發展而成。永樂皇帝距此年代尚有六百多年,當然沒有條件與才幹完成此事。永樂能做的只是護主登基的先期動作,把神明留下來的龐大資產深藏海外,滲透各國財經界,方便真主宰制各國霸權與軍國主義者。
這就是鄭和日誌與永樂皇帝不為人知的世紀機密。
鄭和下西洋,根本不是史學家所言的宣揚德威,或尋找惠帝,鄭和日誌的神秘消失,也不是大臣以無謂消耗國力為由毀壞之,而是被保存起來藉以掩蓋這真實的世紀機密。
這樣的安排,才是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所在!
鄭和下西洋之歷史揭密(二):政治現實
西元一三九九年至一四零三年,明朝燕王與惠帝兩軍對峙,名為靖難之役。這是一場叔侄之間為爭王位所打的內戰。燕王以寡擊眾,名稱上雖為叛亂,但也為明朝迎來一位再創盛世的名君。
這位名君就是明成祖永樂皇帝,在經歷四年內戰後的大明帝國,永樂該如何收拾殘局?這就是本章所要闡述的政治思維。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面對淮西勳貴與驕兵捍將,祭出殺字訣,並為杜絕後患與長治久安,在政制,土地與兵制上做出重大改革。這使得明朝雖經歷四年的內戰,並未對大明朝造成嚴重禍害。
朱元璋所推動的改革,其實就是大幅分權的民主改革。國家的發展已由嚴密的行政系統取代,誰來當家做主都能維持一定的局面。
所以永樂皇帝執政時,所要考慮的不是如何維持現狀,偏安東亞,而是開拓新局,大鳴大放。
考慮政治問題有其一定的步驟,安內必先攘外,必先解決外部威脅,若無外患再回頭搞內政改革。
明朝在開國後的三十幾年間,北邊的原元朝舊部與明朝修好,所以,並不能稱為外患,但到了成祖期間,關係惡化,乃成外患。於是,攘外就成為執政的重點。
況明朝版圖北邊,東北邊異族虎視眈眈,為長期抗戰計,乃遷都北京,並以山東為後援,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戰略規劃。
就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也延續這一套軍事戰略思想,以北京軍區為主,濟南軍區為輔。
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實在是中國自商鞅時期遷都西安以來的重大國策。同樣以軍事戰略佈局為考量。也同樣的以廢封建,重農抑商為政治路線。
以現在的政治術語為走左派路線。只是中國的政制經一千多年的延襲改革至明朝而集大成。以下現行介紹明朝得以長治久安,影響後世的根本原因。
一:政制的改革
明朝以罷相為主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為開端,把對外的主權劃歸五府(明朝中軍﹑左軍﹑右軍﹑前軍﹑後軍五都督府為五府),對內行政主權劃歸六部,對內司法主權劃歸都察院,通政司與大理寺。
現代憲政主義國家的政制,也不脫這一套系統,只是有些許增列刪補。唯一的不同就是領導人的選拔由世襲的宗法制度改為民主選舉。自由人權也由憲法與予保障,不再是天子贈予。
明朝集大成的政制使國家可在一定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就算來個昏庸無能的主政者,也不致毀家滅國。毀的只是皇家系統,隨後的清朝多延襲明朝官制即為一例。
二:土改
土改就是重農抑商政策。明代開國之初,戰亂初定,中原多蕪,基礎農業急需大力扶持,並不需產業進一步發展後的商業。所以,對農民釋放大力多,輕徭薄賦,是符合國情的土地政策。
三:兵制的改革
明代延用唐代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兵制。優點在兵源充足,缺點在專業性不足。但明代邊防沒有明顯與險峻的威脅,並不需過於強大的兵力。讓兵農合一,自己自足,可減少國家財政負擔,盡全力於內政上的修明,是符合明代開國初期的暫行兵制。
明成祖在這一樣樣符合國情的大政方針下,三十多年來累積了雄厚的國力,開始有條件實施其雄才大略與理想抱負。
鄭和下西洋之歷史揭密(三):經濟條件
倉廩充積,天下太平,是明成祖主政時的經濟狀況。但僅是農業與基礎工業方面的大發展,談厚往薄來的外交友好政策,則還談不上。所以,鄭和每回帶去黃金有七分之六滯留海外,僅帶回七分之一,顯然與本身經濟條件無關。
大抵農業並不需大量黃金做金融交換的信用基礎,鄭和所攜往海外之黃金也與明朝財政系統無關。鄭和下西洋,純為受民間委託,隱藏黃金於海外的皇家密約所致。
況緊接著永樂皇帝任內出兵安南,遷都北京,財政面臨重大壓力。與民間合作,開展海外貿易,是解決財政困局的好辦法。
所以,從明成祖主政時期的經濟條件觀之,鄭和下西洋真正的目的是:隱藏大量黃金於海外的皇家密約。其他的尋找惠帝,宣揚德威等純為臆測之說。
鄭和下西洋之歷史揭密(四):科技與文化水準
明朝科技從開國至十六世紀,一直處世界第一局面。內容遍及天文氣象,數學物理,醫學農學,地理,化工冶煉,機械製造等。
文化則以儒家學派為主,並以科舉擴招的方式推廣之。
這一套系統是明朝執政過程中的極細部規劃。也是中國歷朝各代執政智慧的集大成。明朝在經元朝百年的腐敗統治後,百廢待舉,為何能在一開國就進行如此精細的規劃?並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有通天的本領,也不是軍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之才幹所能辦到。而是明朝承接天命,為中國六百年後統一世界打下基礎。
以下分別從各類科技發明的過程中揭密,再現鮮為人知的世紀秘密。
一:天文與氣象
1439年造渾天儀置北京(1900年被八國聯軍德國劫走,1921年要回,置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1442年北京設觀像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於北京古觀像台西南側)。
1607年李之藻撰<渾蓋通憲圖說>刊行(介紹西方天文觀闡釋渾天說)。
1617年張燮著“東西洋考”記載海洋佔候等的詳細資料。
1634年正式安裝第一架天文望遠鏡:筩。
以上明朝在天文方面的科技知識與實務操作,是延續周朝石申,甘德製作渾象以來的總和,天文望遠鏡則引進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的發明。
此一時期的天文知識已分成象術派與義理派,象術派主曆法,義理派主人事更迭與吉凶禍福,是當時系統最為完整的天文科技。而這一套天文科技始於始祖伏羲,易經則為其全部的教化內容。
易經是中國天書,明朝承接天命,集大成以待六百年後的世界大同之時機。
氣象方面明朝保留承襲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白猿獻三光圖”載有的一百三十二幅雲圖,相當於現代氣象學裡的衛星雲圖。鄭和下西洋倚靠的就是天文與氣象方面的知識,方才能安然遠渡至東非。
白猿獻三光圖,就是神仙假不知名科學家,根據外太空空拍圖繪製而成。鄭和與明成祖承接天命,廣泛應用於航海科技,並奠定了現代航海技術的基礎。
以上這一段天文高科技的發明與應用過程,涉及星際定位,氣象變遷,人事更迭與王朝興衰。是神仙根據天道運行法則下的巧妙安排,絕不是當時不明就裡史學家所記載的:尋找惠帝,宣楊德威所能涵概!
二:數學與物理
1450年吳敬撰 <九章算法比類大全>
1584年朱載(豫)著“律呂精義”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統宗>最早記載使用珠算方法開平方和開立方
1606年徐光啟與利瑪竇開始合譯 <幾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據西人克拉維斯 <實用算術概論>和中國程大位<算法統宗>編譯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應星在“論氣氣聲”中對聲音的產生和傳播作出了合乎科學的解釋,他認為聲音是由於物體振動或急速運動衝擊空氣而產生的,聲音是通過空氣來傳播的,同水波相類似。
方以智在“物理小識”卷2中提出:“宙(時間)輪於宇(空間),則宇中有宙,宙中有宇。”也就是提出了時間和空間不能彼此獨立存在的時空觀。
在“物理小識”卷1中正確地解釋了蒙氣差(即大氣折射)現象
民間光學儀器製造家孫云球製造放大鏡,顯微鏡等幾十種光學儀器,並著“鏡史”(已佚)。
以上數學與物理上的重要發現與歸納而成的定理,是現代電腦運算科技與太空科技的原型。沒有這些基礎,現代高科技無法形成。但當時的明朝挾技術優勢卻無法延續下去,最主要的因素是管理人員後繼無力,讓平庸之輩掌世上最先進科技,只會為世人帶來災難。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