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牟傳珩:中南海「政改」泡沫破滅──「胡温新政」概念股無人再炒
胡溫執政以來,提出了否定階級鬥爭,「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創建和諧社會」的發展目標。特別是胡錦濤、溫家寶執政初期曾多次在黨內外談「政改」、反腐敗話題,和主張政治寬容與信息公開姿態,一度曾被海內外眾多媒體、社會學專家稱為「胡溫新政」。於是,「胡溫新政」似乎一隻新上股市便被媒體熱炒的概念股票,讓人們寄予了不少的期許。
內部會議上的「政改」話題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二○○三年上台不久,曾先後在中央書記處召開的中共中央部委書記實踐三個代表思想會議上、中央黨校召開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上、中央直屬機關工委和國家機關工委聯合召開的司局級以上幹部組織生活會上和政協黨組召開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交流會上,信誓旦旦地就政治體制改革作了講話。胡錦濤說:政治體制改革是一定要繼續地、不失時機地沿著既定方向邁進,不能停滯不前,不能纏繞著某一問題消耗時間,更不能倒退。倒退是沒有希望的,倒退意味著走向死亡。他說,在擬定、制訂改革體制、機制的過程中,出現、暴露出較多、較複雜的問題,有認識上的分歧和矛盾,也有實質上的分歧和矛盾。
胡錦濤在中央黨校召開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和政協黨組召開的交流會上,都曾披露了黨內幾次政治體制、機制改革剛啟動就夭折的歷史。他說,八五年初,胡耀邦提出確立以法治國方針,改變黨內不正常生活的政治改革,小平同志、彭真同志和萬里同志也都是力主的;九三年初,萬里同志提出,政治體制改革要從共產黨自身改革和以法治國相結合,當時楊尚昆、李瑞環等都是贊同和推動的;九八年秋,十五屆三中全會前夕,李瑞環、尉健行等同志提出,多點政治體制改革,核心體現法制、貫徹法制、確立法治國家形象。
胡錦濤還在政協黨組召開的交流會上披露:有些黨的領導幹部公開揚言,政治體制改革如偏離黨的領導、偏離了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就退黨,集體退黨,發動「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共產黨員站出來鬥爭,建立「真正」的共產黨組織抗爭。胡還披露:有的地方黨委某些黨員幹部,就政治體制改革,設人為障礙,虛構出種種不存在的政治改革狀況,組織、發動給黨中央施壓。
此後,胡錦濤借出訪越南之際,對越南政治改革作出了高度評價;二○○六年十一月十三日至二十四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隆重推出十二集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讚許西方式發展之路,據說得到了胡的默許;之後,一篇被稱為「胡錦濤文膽」的俞可平《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辯正》文章風靡官方媒體,被視為旨在衝擊敵視政改的官場阻力;繼而,以「增量民主」、「協商民主」和「逐步提高基層選舉」與「擴大黨內民主」為兩翼的政改路線圖,曾被官方輿論有意炒作,似乎有點「胡溫新政」這一「概念股」要跑贏大盤的味道。
胡掌門明顯返身左轉
「胡溫新政」掌門人胡錦濤執政以來,前有自由派的迎面挑戰,後有新老左派的陰風冷箭,可謂腹背受敵,政治改革舉步維艱。患得患失顯然使這位掌門人猶豫徘徊。他只能在無法抗拒的中共權力運作的慣勢與根深蒂固的傳統意識形態桎梏下,一方面向左派妥協,如投入巨大經費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工程」;一方面又向右派妥協,在輿論媒體上也給右派開啟了出氣的天窗,以此謀得平衡,尋求和解,走走停停,磕磕絆絆。這就是這些年來撲朔迷離的「胡溫新政」,表象上的矛盾與詭秘之所以然。
然而,在○九年建國六十年慶典遊行中,天安門前突然出現了一個抬著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標準像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方陣,頗具象徵意義──中南海的政治風向明顯左轉。胡掌門在六十周年國慶慶典的講話中,表達了他已塵埃落定的執政觀邏輯排序是:中國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人民萬歲。即黨為先、國為次、民最後,由此也分明揭示了這位黨魁蓋棺定論的價值取向。正是在如此大背景下,當今中國到處被政治抹紅,社會形態大步倒退──《零八憲章》被送進監獄,「紅色記憶」一統天下。
近日,中共宣傳口絞盡腦汁,炮製《六個「為什麼」──對幾個重大問題的回答》一書,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給全民洗腦;而最高級別意識形態雜誌《求是》也連篇累牘地發表編輯部集體署名秋石的文章,大批特批普世價值。胡掌門開始更多地致力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代化與普及化」,與思想更為僵化的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和委員劉雲山在意識形態、新聞出版等領域大肆呼應。日前,甚至開始動用中組部培訓四萬司局級幹部頭戴紅軍帽,重走紅軍路,重返南泥灣,重上井岡山。紅都重慶「唱紅打黑」之後,又要大學生重復「上山下鄉」運動。二○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人民日報》則在頭版「報眼」發表通訊《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載體──「唱讀講傳」紅遍重慶》,而近日儲君習近平更是親臨重慶,對「唱紅打黑」高調肯定,為薄熙來政績背書。
溫主帥近期高調倡「政改」
「胡溫新政」主帥溫家寶,與胡掌門人在內部談「政改」不同,而是公開倡導。他早在二○○五年十二月三日接受法國《費加羅報》副總編魯斯蘭和駐京分社社長米偉文採訪時就大談民主與政治改革。二○○七年三月,他在人大會議期間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民主、法制、自由、人權、平等、博愛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近一年來,溫帥更是不願被中南海主流左轉綁架,曾再三強調「民主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今年全國兩會前後,他又提出公民尊嚴是「首要價值」,意在避開姓社姓資對立,將中國的改革開放連接普世價值目標。繼而,在胡耀邦蒙冤謝世二十一周年紀念日,溫帥又借機撰文對因推動政治改革被迫出局的前領導人緬懷之情,間接表達了對胡掌門政治上左右搖擺,裹足不前的不滿。然而,溫帥在黨內勢單力薄,施政舉措處處受制,迫使他在二○○九年兩會記者會中自歎「機會不多了」,今後三年要效法屈原「九死未悔」,為公平正義而戰的悲情宣示,頗有點當年趙紫陽在天安門看望學生說「我老了」的味道。
接著,今年深圳舉行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夕,溫家寶更是異乎尋常地「南巡」,發表力挺「政改」,重提「不爭論」,「違背人民意志最終只會死路一條」的「重要講話」。近來,溫家寶在接受CNN採訪時說:「我和中國人民都相信,中國將繼續進步,人民對民主自由的訴求是不可抗拒的。」他還承諾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推動政治改革「風雨無阻,至死方休。」這話反證的正是來自黨內主流意識形態的巨大阻力。溫家寶前段時間五十天內,在各種公開的重要場合,七次提到推進政治改革,似乎有點時不我待的味道,已經成了中國學界、政界、文化界乃至社會各領域的熱議話題。
胡溫政治同盟日漸破裂
針對溫帥深圳高調談「政改」不久,胡掌門二○一○年八月六日在深圳也發表了「重要講話」,但卻枉辜外界有關政治改革的期許,以「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體制改革」一說,堂而皇之地一筆帶過。此次他的「重要講話」內容,更集中地反映了「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路」。他強調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目的竟然是「增強黨的活力」,說這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框架之下的「改革」。由此可見,胡與溫兩個講話,雖然同聲強調「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但關於政改內涵的詮釋卻並不一致,這不僅僅是一般的方法論的爭執,而是涉及中國未來命運的價值觀分野。這標誌著「胡溫新政」的政治同盟關係日漸破裂。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去年十月十八日閉幕後,各中央級媒體針對溫家寶高調倡導政治改革言論,聯合推出反擊「政改滯後論」文章,明火執仗地重新燃起「姓資姓社」爭論的烽煙,進行「劃清」、「絕不」等反對普世價值的輿論宣傳,似乎形成了一種官方意識形態的主流聲音,大有當年要「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勢頭。去年從十月十八日到十一月二日,《人民日報》連發了五篇署名鄭青原的文章,尤其是十月二十七日第三篇《沿著正確政治方向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提出政改堅持社會主義方向,不能空喊口號。然而,這股來勢洶洶的反普世價值、抵制政改,批判溫家寶的聲浪,近來卻在各中央級媒體上異乎尋常地突然銷聲匿跡,內情詭秘。
中南海陷內部權力分配困局
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應當改革黨的領導制度,劃清黨組織和國家政權機關的職能,以做到各司其職,並且逐步走向制度化。」然而「六‧四」之後,「黨政分開」成為意識形態話題的禁區。趙紫陽在十二屆七中全會預備會上講話時說:「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領導體制改革。黨政不分、以黨代政這個問題不解決,整個政治體制改革都無從展開。」因而衡量「胡溫新政」能不能真正邁開「政改」步伐的關鍵,就是看他們能否推行「黨政分開」。然而,改革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中共依然壟斷一切權力,制度不民主,政治不透明,政府體制缺乏制衡,且封殺異見,堵截上訪,抵制輿論監督。在這種情勢下「制度反腐」更是一句空話。
眼下,由於中共「十八大」臨近,其交接班引發激烈的權力紛爭紛遝而至,政治形勢詭秘多變,中共黨內派系、路線紛爭不止,中南海只能陷入內部權力分配困局。正如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前夕,官方輿論炒作「陽光法案」,結果卻倉促交出白卷一樣,五中全會前夕,官方輿論又炒作「政改」議題,但其結果更是偃旗息鼓。
胡掌門當政已歷時八年,曾高調「制度反腐」,竟通不過一個「陽光法案」;曾空喊「政治改革」,卻連「黨政分開」都不敢觸碰。如今其組織部門竟率官員重走暴力革命的紅軍路,其宣傳喉舌更是斷然否認「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論,導致「胡溫新政」信譽在海內外完全崩盤。胡錦濤時代臨近末期如此不加掩飾地大倒退,標誌著中南海「政改」泡沫已徹底破滅。
曾幾何時,被當作具有特別內涵的「胡溫新政」面世「新股」,如今正伴隨著二○一○年終中國股市震盪下滑的趨勢,再也激不起人們信任與期待的興趣了。
(转自香港杂志《争鸣》)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