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流亡社會的新力量 西藏流亡社會的新力量 .紀碩鳴
亞洲週刊

李科先(Lukar Sham)在印度住宅
一九五九年達賴喇嘛率領一些藏人離開西藏來到印度後,每年都會有西藏人來到達蘭薩拉,投奔達賴喇嘛。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邊防嚴加防衛,但這樣的投奔數量卻在增加。流亡藏人在印度落腳,又經過學習培訓,有的學了英語、電腦等生存技能後又回到家鄉,有的則轉投西方社會,成為流亡社會的新力量。
據悉,現在歐美等各地流亡藏人非政府組織的領袖,不少都是近年從中國流亡出去的年輕一代,在歐美接受教育後留在當地。不少人在當地參加政治活動,成立政治組織,在日本、法國、瑞典等地的西藏社會組織領導人,都是來自中國藏區的年輕藏人。
李科先是七零後的西藏人,一九九八年離開藏區逃亡印度,他對亞洲週刊表示,在少年時期就形成了獨立的觀點,那時中國有「民運」,拉薩八七、八九年連續發生動亂事件,「那時我就認為,西藏獨立才有希望」。來到印度,李科先沒有放棄自己的理念,開始他以獨立人士的身份不斷宣揚他的獨立理念,還融和流亡西藏社會的藏獨勢力共同尋找獨立的出路。最近,李科先不僅以安多地區的高民調參選明年舉行的新一屆議會,還正籌備成立獨立西藏的「憲法起草小組」,他自然就是這個小組的負責人。
二零零七年,李科先以個人身份參加在達蘭薩拉首次召開的藏獨領袖討論會議,那次會議以流亡西藏社會的本土派領袖為主,各年齡層次的代表都有,大都是知識分子,但如李科先那樣近年來流亡西藏社會的獨派領袖只有四個人。去年,李科先組織了一次西藏獨立研討會,中國七、八十年代出生、流亡的西藏人士佔了一半。今年下半年的八月,各地流亡的西藏獨派人士將再次聚集印度南方,參會人數將超過三十人,李科先正參與會議籌備工作。李科先說,就是在流亡議會中,近年流亡的藏人的比例約佔一成,他認為,「這個數字會慢慢多起來」。
一些流亡藏人衝擊中國使館、激進抗議,李科先都沒有去參與,他認為,西藏首先要證明自己,獨立是偉大神聖的象徵,他通過演講、寫作、組織國內外的活動來表達、宣傳獨立理念。「這是理性的表達,是為理念而奮鬥。」李科先認為,過去藏人對達賴喇嘛是服從,現在年輕一代「以自己的信念和想法為首要追求,這樣的趨向越來越明顯」。李科先的叔叔在印度南部做生意,有優越的生活條件,他希望李科先可以去南部,為了自己的理念,李科先謝絕了。

周加才讓台湾
周加才讓住在李科先的隔壁,兩個人一人租一間小屋,他們是好朋友,卻有不同的價值觀,周加才讓絕對不贊同西藏獨立。二零零零年,周加才讓翻山越嶺來到達蘭薩拉,不為尋求獨立,而是為找到精神的力量。這位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高材生,還是培養對象,他在青海師專從教,父親還是當地的一位高官。周加才讓表示,當年在北京遇到一位藏人,宣傳達蘭薩拉的自由、保存完好的西藏文化等,就想來了。「當然還想見一見達賴喇嘛這位傳奇人物,裏面說他分裂,到了這裏、看他的自傳,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
周加才讓當過雜誌的總編,又到台灣達賴喇嘛基金會,在台灣找到了另一半。現在他是作家,在台灣寫專欄、出書,將流亡西藏和真實的西藏介紹給讀者。為了寫作的靈感,他一半時間在台灣,一半時間在達蘭薩拉。他說﹕「在印度過窮日子很過癮,沒有物慾,活得低調,人生觀變了。」
旦增德丹曾經在政府部門工作,現在以翻譯為生。最近剛從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交流回到達蘭薩拉。旦增德丹指解決西藏問題沒有進展,而且喪失了最好時機。他不贊同獨立,因為「沒有條件」,但他認為,近些年從中國西藏境內來的、主張獨立的藏人敢說敢做,他們有使命感,有理想,有歷史責任。「而這裏(達蘭薩拉)出生的藏人,接受的是印度的教育,見到有錢有勢的人就失去了正義感。」旦增德丹認為,對流亡西藏來說,不是要急著去談判,而是要改革,改變流亡社會資源不合理集中,要加快政教分離,要培養人才,從長遠考慮後達賴喇嘛時代的傳承。■
(2010/06/17 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