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之爭與民族主義
作者 :蒙克( BBC中文部 )
南海之爭激發了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對中國"擱置爭議"政策的反思,甚至對"極左"時期的嚮往。民族主義情緒具有超越意識形態的強大生命力,即使在"極左時期",同歷史和傳統相關的"愛國"內容也沒有完全被階級鬥爭取代。
中國派遣漁政船開赴南海具有主權爭議的西沙群島海域,據北京當局稱是去執行例行的漁政管理任務。與此同時中國再次重申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島嶼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中國重申主權的同時,菲律賓、越南、文萊、馬來西亞和台灣也對西沙群島或南沙群島全部或部分聲稱擁有主權。
本月,菲律賓總統阿羅約簽署《領海基線法》,將有爭議的南沙部分島嶼劃入菲領土,引起中國、越南和台灣的抗議,使南中國海主權爭議再次受到關注。
菲律賓總統簽署有關法案前幾天,美國海軍偵查船靠近海南島附近的水域遭到五艘中國船隻圍堵,引發中美間爭議。中國認為美監測船在中國專屬經濟區活動,違反國際法和中國法律。
美國則指責中國沒有在國際水域遵守國際法。隨後美國海軍決定從夏威夷基地派遣一艘最先進的驅逐艦,為在南中國海執行監測任務的美國監測船護航。美國軍方的強硬姿態同美國務院的緩和立場形成了對比。
上述關於南中國海爭議的接二連三的事件是否是不同國家有預謀、相互協調的結果不得而知,但助長了公眾對國際勢力有反對中國陰謀的看法。
有批評者認為,中國在南海主權問題上陷入被動,是幾十年來執行"韜光養晦"的綏靖政策的必然結果。
有網絡民調顯示,中國絕大多數網民認為要加強中國在南海的海軍力量。有人說不要將"和平發展"束縛中國的國防能力。有批評認為中國處理南海地區領土爭端的方針"主權在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實際上是置主權於不顧。
緬懷"西沙之戰"
在檢討鄧小平"韜光養晦"做"縮頭烏龜"的同時,許多評論表達了對毛澤東那一輩革命家的敬仰,認為改革開放前中國軍隊和民眾的戰鬥精神彌補了物質貧乏和武器劣勢,如今經濟發展,生活改善,面對挑舋卻不敢 "該出手時就出手"。
義憤的中國公眾未必會認為對南海問題的強烈輿論關注會導致中國加強南海的海軍實力,但許多人認為,30多年前發生的南海武裝衝突的確加強了中國在南海的維護主權意識。
70年代起,南越海軍在西沙群島同中國不斷發生海上摩擦。據報道,南越宣佈要勘探石油而使同中國的主權爭端激化,最後導致雙方海軍在西沙劍拔弩張。
1974年的所謂"西沙之戰"中,艦船噸位和裝備處於劣勢的中國方面打敗了南越海軍,"西沙之戰"成了中國海戰史上的"奇跡"。
西沙海戰後的相關文學作品《西沙之戰》(詩)和《西沙兒女》(小說)被傳頌一時。不過現在因為這些文學作品被同"四人幫"和"極左"時代相聯繫,所以很少被人提及。但《西沙兒女》這部充滿階級鬥爭說教的小說仍然包含了歷史和傳統為國家主權服務的內容。小說交代了漢朝經營西沙的歷史以及鄭和下西洋和南海的關係。
西沙海戰一年後,越共統一越南,美國支持的南越所佔的部分西沙島嶼由越共接管。中越兩國雖然意識形態相同,但西沙群島的領土爭端依舊。當時還有傳言說,蔣介石曾經出於民族大義,要台灣海軍為向西沙群島馳援的中國海軍放行。這都說明瞭主權之爭和民族主義能夠超越意識形態。
在中文網絡輿論中,民族主義變得如此強大,已經影響到了政治上的"左"和"右"。政治上的"右"因為同"自由市場"、"小政府"、"全球化"和"普世價值"等概念緊密聯繫。所以中國的"左"除了作為"右"的對立面以外,已經改變了左派固有的含義(比如超越國家和文化,側重階級分析等…),開始趨向於國家主義,反對"全球化"和"普世價值"。網絡左派開始和民族主義者合流。
文章來源:BBC中文網報導
http://news.bbc.co.uk/go/pr/fr/-/chinese/trad/hi/newsid_7940000/newsid_7948000/7948065.s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