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華社報道文章中看越中關係
作者: 伊安-拉蒙 ( Ian-Lamont )
 攻佔涼山
諸多的原因導致了1979年越中關係的衝突並且在以後的十年裡中越兩國的關係繼續惡化。通過觀察新華社英文報道文章的頻率是我們可以分析中國眼裡的各種因素的重要次序的方法之一。
眾多人常常相信在中越衝突裡,北京最終的目標是要打破蘇聯在印度支那日益增長的影響。 但通過使用電腦分析在那段時期新華社報道文章的內容, 我們看到中國所關注的是越南在該地區擴張的問題,尤其是1980年之後。
可信的資訊來源
新華社的英文翻譯事務是中國政府對外邊世界遞傳其政策的正式途徑。 各英文報道文章論點從來不會與其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馳,並被視為可信的資訊來源來理解中國重要的對外關係的觀點和立場, 當然包括那時期正處於交惡中的對越關係。
從1978年至1991年期間, 新華社有關越南的英文報道共有一萬七千三百零八篇文章、公報和新聞報道。1979年內有七百一十六篇,佔3,6%新華社的新聞報道總數;而其中有半數涉及到蘇聯,半數則與柬埔寨有關,此外還有一些重覆已涉及主題的文章; 余下的不足10%的是涉及越南和寮國的新聞文章。
儘管只有少量的文章僅報道與越南有關, 但它可讓人們看到中國是極為關注涉及越南和柬埔寨衝突的問題, 包括越南和蘇聯。在中國的眼裡,大部分報道越南與柬埔寨的問題都是與蘇聯有關連的文章。例如他們撰寫的新聞是如此:《 據美國週報報道, 蘇聯站在印度支那衝突的後面。 ( 1978年7月14日 )
各篇報道也體現出中國對越南在東南亞地區的權益的顧慮, 例如, 《 揭露越南地區霸權的野心》(1978年7月23日 )的文章等等。總之,在1978年裡所發表的各篇文章皆帶少許的負面的論調。
對柬埔寨的關注
至1979年, 兩國關係跌到最低點,引致新華社的對越文章數量的增加。 每週對越南的報道文章增加三倍之多,昇至近三千篇,佔新華社於1979年所發送的文章的14%。文章對中越關係的論調變得極為負面 ( 比例為3:1)。 此關係到邊界衝突的事件和中國對越南在柬埔寨的行動的不滿所至。
然而卻出現了一種有趣的現象: 新華社發出的涉及到越南與蘇聯有關的文章開始有所減少。 可與此同時, 有提及越南與柬埔寨的文章卻又增加。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 百分之九十的文章談及到越南都至少一次涉及到柬埔寨。 而提及到蘇聯則又減少, 五篇文章只有一篇涉及蘇聯而已。 此也反映了在整個八十年代中越南在柬埔寨的活動。新華社在1979年、 1980年和1983年的文章關於越蘇的問題只略帶批判的語調。 自1985年至1988年起, 對越蘇關係的各種問題卻帶諷刺性的論調。 相反, 新華社對中越關係的各種問題有涉及到越南和東南亞各國的卻又語帶負面態度, 有時語調甚至過於偏激。
變化
至八十年代末, 新華社的文章又有了改變。對越南的報道仍然被與柬埔寨有關的各個問題所支配, 但比例跌到只有70%。 對越南與其他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 柬埔寨除外)的負面的語調迅速減少。此情況的出現是因為發生了關於柬埔寨問題的會談和越南開始從柬埔寨撤軍。 中國要求越南完全從柬埔寨撤軍自七十年代起是中國的目標,不但僅為要保護中國的同盟赤柬, 還要限制越南的能力成為在和對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和對手。
1989年後, 新華社,即是中國的注意力不再是越南的了。那時因為越南已經從柬埔寨撤軍,蘇聯在冷戰中敗陣和中國放棄援助其各共產黨同盟。 新華社涉及到越南的文章從1989年的一千四百二十四篇減到1990年的七百七十篇。在1991年至1992年裡, 評論中越關係的語調卻轉為極之正面。
中國正式的傳媒機構從來都承擔不僅對國內公民還是對外世界作為介紹政府政策和對外態度的重要的宣傳機器。儘管以電腦作資訊分析, 我們仍然不可能完全找到中國在1979年對越戰爭和以後的對越政策所引致的問題的答案, 無論如何,它可以顯示出關於中國各領導人的思維的重要標志。
嶺南遺民譯
2009-03-12日
*
伊安-拉蒙現為《工業標準報》( The Industry Standard ) 的副總編輯,其專業為電腦知識。拉蒙的碩士學位研究是以電腦分析新華社1977年至1993年的文章內容來考察鄧小平時代的中國對越政策為主題的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