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方:免检金牌下的潜规则
如果说,我们已经开始庆幸"流言止于真相"的透明公正在中国越来越普遍;如果说,我们在汇源品牌被外资收购前基于民族自信的大声呼喊仍然余音未绝。那么,三鹿奶粉危机的总爆发还能让我们再说什么呢?
从2008年9月12日至17日8时,各地报告因食用三鹿有毒奶粉而接受临床诊断的患儿一共有6244例。面对这些无辜婴儿稚嫩的脸蛋,我们难道不应该追问一声,如此多的婴儿因此而致病,可见流毒所至绝非一天两天,为何到了今日才得以追查?我们那些兢兢业业的国家公仆又何在?
三鹿不是引车卖浆的个体户,不是街边的流动小贩,而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其产品是经过"1100道检测""2000万妈妈选择"的国家免检产品。然而,正是如此一个完美的让人无可挑剔的名牌企业,竟然可以面不改色的撒下弥天大谎,做下如此罔顾社会责任,无视人民健康的肮脏行为。难道这就是我们所疾呼保护的民族品牌?
正是这隐藏在"免检产品"下的潜规则,在我们还来不及追问的第一时间早已纵横捭阖,搞定"政府"、"摆平"媒体,公关所指,所向披靡。在免检金牌之下,他们可以无视正常的质量检查,在官商结合的利益之下,他们可以无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唯一能让他们贪心止步的也许只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强力束缚,但是,在商业利益的万能诱导下,两者相互利用推卸责任,还有什么可以阻止灾难的发生?
转型期的中国,也许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利益博弈。在这场利益博弈中,所有的利益部门,利益集团都有着得以博弈的资本,权力,而唯有无权无力的人民难以拥有可以博弈的对话地位。这就需要一个真正为人民负责,为人民尽责的良善政府在转型中能够维护人民的利益,不惧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在新一轮的改革中实现"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三鹿奶粉的危机也许仅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隐藏其后的各种复杂的利益博弈远未显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性的政府也好,最好的制度也罢,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改革路里也许只有摆脱高集权,少责任的行政模式,还权于民,让人民监督制衡,才能让民族品牌走出尴尬的境地,真正实现" 流言止于真相"透明公正完全的市场经济。
陈方 来源:BB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