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否避談三十年前那場戰爭嗎
作者: 石志游 ( Thạch Chi Du ) 、 阮懷秋 ( Nguyễn Hoài Thu )
在國家改革開放建設中, 越中邊界戰爭似乎成為不被人們談論的話題。 相反, 上世紀五十年代由胡志明主席和毛澤東主席建立的友好關係卻被常常提及并被把它視為越中關係的牢固根基。在七十年代裡, 中美建交曾影響至越中兩國的關係,繼之的二十年,越中關係的發展并不安穩, 可它似乎又成為被人忘記的時段。
然而,所作的開放的方式和外交關係是否就是未來兩國關係的繼續發展的趨向的動力呢 ? 往事已成過去不復回, 更確切的說, 它也只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小段而已, 但人們故意去遺忘那段以往的歲月。今日在紀念越中邊界戰爭三十年的時候, 讓我們共同好好地反思這個主題。
越南的中國研究
在以往的十年裡, 西方學者開始去探討“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崛起”, 而越南的中國問題研究者似乎從不提及此。
研究中國的霸權問題和中國對國際秩序將有如何的影響和挑戰并不是越南政府要求學者須關注的問題, 因為它是大國的事務。 越南政府認為, 對中國的外交和貿易政策才應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越南以中國一樣, 正在努力發展經濟, 執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由此, 越南要學的只是中國在改革開放路程中的經驗和教訓,而不是視中國為越南的威脅。 誠然,一個強大的中國將形成對西方國家存有巨大的威脅。
可是, 越南本身的國力還弱, 那麼, 中國在國際秩序上要扮演甚麼的角色和它在國際上的威脅如何似乎超越了越南的能力的範圍。 從古至今, 中國皇朝的權力歷來十分巨大并且對越南有影響, 因此, 不管中國如何的強大,似乎只是各大國所關注的問題,而不是我們眼前的事務。
越南也曾希望成為亞洲之小龍, 由此, 越南和中國存有共同的意志: 若中國有意要成為一個強國, 這意味著中越兩國正處于共同的歷史階段。
因此, 兩國的互助成為強大的國家的感覺比中國的威脅的感覺更大些。 越南的改革起步比中國遲,所以, 觀察和學習中國的經驗的意愿更為強。 越南所關注的是中國是否成功,而不是去認識如何避免中國的失敗經驗的問題。
越南學者所研究中國的出發點與西方學者的完全不同。 西方學者考慮到中國欲想稱霸的意圖, 因此他們研究和判斷中國的軍事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潛力的變化路向。
西方學者十分關注中國外交大戰略的思維, 而越南學者僅關心在中國所發生的具體的事情。在分析中國的對外關係之時﹐ 他們沒有甚麼理論或原則, 也沒有足夠的資源研究中國在各方面對外關係的問題。他們主要研究的是中國和亞太地區。 從那些研究中, 他們希望在區域問題中和面對中國這個龐大的鄰邦國家中為越南尋找一條較為輕松之途徑。
尚未足夠
可是,顯然,避談中越邊界戰爭表明了越南學者仍然還未找到合適的方法論據和角度來析解中越邊界戰爭。
若三十年前的邊界戰爭需避而不談才可以邁向未來, 那麼就說明了我們還仍未能真正地跨越那段歷史。
縱觀歷史, 對兩國的政治關係我們仍然還未達到共同的觀點。 也因為如此, 在中越兩國的邊界衝突的過程中, 越南人從來都沒有和中國站在同一的戰線。 最明顯的例子是十九世紀末的中法戰爭。
若說深入地去分析和研究中越邊界戰爭的問題,就可能會挑起雙方痛苦的回憶, 那麼, 這只可說目前兩國的友好關係只是暫時的而又帶有循環性的現象,整個兩國的歷史衝突可能會支配未來的雙方的關係。
長時間以來,儘管經歷了歷史上時好時壞的路程, 我們仍然可以用“山連山,水連水” 這樣的字句來形容中越鄰邦的友誼。
胡志明主席1963年曾以以下的詩句描述兩國的關係:“越中情義深, 同志加兄弟 ” 。
越南素來都視中國為一大國。 為了維持自己的獨立自主和國家的發展, 越南經常忠告中國須以大國的風度處理兩國的各種關係和正視雙方共同的歷史路程。
故此, 如何面對歷史和更好地理解中越邊界戰爭, 為未來可以和平地處理兩國的關係是我們不可缺少的思想任務。
嶺南遺民譯
2009-02-14日
*
石志游是臺灣國立大學教授。 他最近出版了«在臺灣制造的民主»( Democracy Made in Taiwan ),Lexington出版社,2008年。
阮懷秋目前是臺灣高雄中山大學博士生。
此文于2009年02月14日做了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