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老人:唯拜良知佛,何妨孔子师 东海老人:唯拜良知佛,何妨孔子师
一东海在《吾家自有大神通!(新稿)》中说道:我曾说孔子比我运气好,我比孔子心更热、人更勇、学更博、志更坚、气更豪、胸更广。儒者飞龙在野闻言大惊:
这句话什么意思?是东海先生喝醉酒写下的吗?还是我最担心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是习气使然还是义理、所证之处有偏?是孔子还要拜你为师么?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东海老人答:放心,天塌不下来。我这么说,自然有我的道理。
二首先,良知信仰者没有偶像也不需要偶像,纵然是创派祖师孔子,也不能作为偶像来拜,不能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至高标准。偶像化孔子的态度和行为,是违背孔学精义的。良知面前,人人平等。良知才是至高标准,王阳明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
其次,孔子时代的政治道德及政治、社会自由度都比现时代高也,故说“孔子比我运气好”也。在目前这样一个礼崩乐坏学绝道丧的时代,要站出来弘真学传真道,不能不“比孔子心更热、人更勇、学更博、志更坚、气更豪、胸更广。”此乃时代对大儒的特殊要求。东海当仁,不敢让也。
孔子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人认为,孔子想漂洋过海,是要重新负载起海外另一个民族新的文化使命,混扯耳。赞圣应该,但不能这么瞎赞的),尽管孔子没真的“浮于海”,但也可见他有过动摇,其坚定性与东海相比,就有所不及。东海是连“浮于海”的念头都不曾产生过(详见《出国?NO!》、《甘作中华无尽灯》诸文。)
又其次,儒学是一门开放性的、不断发展的学说。孔子树立了内圣外王、形上形下之全,但如何不断地精微化、深刻化,如何因地制宜地具体化和与时偕行地现代化,则是后人的责任。我在《外王摄民主,吾道通自由》中曾指出:孔子之道,圣王悉备,不足之处是于“性与天道”探索、揭示或阐述得不够;于外王之道,由于历史局限,也多为原则性的指示而缺制度性的建构。故孔学虽广大,但圣王两道皆规模粗具而已。
我还说过:“孔子晚年之学直承大易,但他五十始读《易》,得宇宙人生终极大道较迟。其早中年言论行迹,尽管高明超绝,仍不无可议之处。至于孟子程子朱子,各有所偏,比起孔子又不及矣。虽然“大道闻原早,斯文任独宏,薪传寻孔孟,统系绍朱程”,如果孔孟程朱们复活,我会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酒:老师们,恕我站到你们肩头去啦。”(《东海之道》)。
三综上所述,东海之言不仅非骄非吝,相反,正是当仁不让的表现,正是从心所所逾不逾矩的良知大自由的体现。
多数儒者尊孔,只知形式不知实质。这方面禅家的态度值得参考。骂祖杀佛,正体现了对佛祖的特别尊重(当然了,骂祖杀佛是要有资格的,凡夫切勿妄语。)孔子重来,以我为师,有什么大不了的?文殊师利菩萨,七佛之师也,为了协助释迦佛弘扬佛法,还不是甘现菩萨身居释迦佛之下么?
顺及,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此言其实是针对政治人物的政治道德而言的,骄,傲慢矜夸的官态;吝,鄙啬,敛财不止足,为富不能仁之态。飞龙在野以“骄且吝”评价加于东海之身,文不对题。东海不吝于付出,不吝于牺牲,何吝之有?如果说骄,那是对特权骄,对强势骄,对专制主义骄。非骄,道德自尊与文化自信使然。周公孔子生于当代,亦当如此。2008-11-24东海老人首发《民主论坛》http://asiademo.org/g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