缶阵的质疑 京奥开幕式气势恢宏,全球40亿电视观众为之赞叹。但中文网上争议颇大。无论为毁为誉,其娱乐性不足,与奥运关系疏离,应属不争的事实。
鄙意以为,表演有得有失。奢华太过,有违中庸之道;沉闷冗长,欢庆气氛薄弱,此皆有目共睹。而先声夺人之缶阵,尤其值得检讨。
此处所谓检讨,乃港台常用之中性词,即《现代汉语词典》中第二释义:“总结分析”之谓也。并非大陆通常采用的第一义:“找出缺点和错误,并作自我批评”的意思。
人们记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渑池会” 的故事。以强凌弱的秦违反外交礼仪,其国君“令赵王击缶”,并召史官当场记录在册。“缶”乃“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现代汉语词典》),应属大肚子小口之圆锥体,与同名古瓦器相似。
但“缶阵”所见却是方形,击之发声如鼓,音色大异于瓦器。且排列成阵,亦属稀奇。或曰,既有“滥竽充数”之合奏,则不排除击缶也可组成团队“夹Band”。不过,如此“创新”,是否有失真之弊?艺术推崇“真善美”,失真岂非败笔?
何况,此声势浩大之千人缶阵,意欲传递何许信息?在场的104位外国元首政要会作何感想?还有,来自204个国家与地区的万余名运动员,以及上万名外国媒体工作者,又将会作何解读呢?
人所共见,击缶者俱古代武士打扮,有如秦朝之兵马俑模样,体现尚武精神,与奥运会揭橥之和平,两者有无冲突?
再者,当日“渑池会”上,蔺相如勇敢机智地逼使秦王“为赵王为(二声)秦声”,使弱赵与强秦平分秋色,不分胜负。但京奥开幕表演却是中华一家独秀,五大洲其余百国俱无机会与东道主同时献技,其歌手、舞者、艺术家,欲为“洋声”献于大陆13亿好客之民众而不得。往而不来,非礼也。奥林匹克精神蕴含“志在参与”、“公平竞争”,似未得充分体现。
此外,“飞天”翱翔,李宁点火,皆由钢丝绳操控,等同“做戏”。如此安排,大可商榷。其实,李宁若改用火箭推进器直奔火炬台附近,再以体操动作凌空点火,可能更具生活气息,美感也更强烈。
事后诸葛,一孔之见。有锦上添花之心,无吹毛求疵之意。谨献芹于高明。
(08-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