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须为此费唇舌?——有感于梁国雄被拒发回乡证 香港立法会议员梁国雄被拒发回乡证,不能随团赴四川地震灾区访问。事件犹如“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据负责办证的香港中旅社称,其原因是:“内地有关部门近日收到包括四川地震灾区民众在内的不少居民反映,他们关注到梁国雄向媒体表明,将会在灾区从事与立法会组团主旨相违背的活动,认为不应该安排他到灾区访问,所以内地有关部门作出不发放入境许可的决定。”
随后,四川省港澳办主任崔志伟在接待香港立法会议员团时说,“很多内地居民从网上看到,梁国雄言论不当”,认为他入川“与赈灾无关,故向当局反映不满”,因此梁未获发一次性回乡证。
而特首曾荫权则称:“内地当局解释,梁国雄清楚地表明会借今次的行程达致与访问灾区无关系的政治目的”。
种种说法实在发人深思。
首先,梁本人是否真如“内地当局”所指,曾“清楚地表明会借今次的行程达致与访问灾区无关系的政治目的”?如何理解梁“事先张扬”“要借今次访问搞政治”?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可能存在误会。广义地说,议员此次参加访问,本身就含有政治意味。无论是借关怀四川灾民向中央示好,或向本港选民作出交代,都不能说毫无政治目的。
其实梁所称“搞政治”,意为“见到当地官员时,会提出开放党禁、报禁和豆腐渣工程的问题”。这些与灾后重建都能扯上关系,只不过开放党禁和报禁这种话题有点犯忌。但官员完全可以打几个哈哈敷衍过去,何必对此如临大敌,以致干脆封杀梁的访问呢?
其次,四川的崔主任谓“很多内地居民”“向当局反映不满”,“认为他入川与赈灾无关”,所以当局顺应民意,拒梁于门外。此种解释,难以令人信服。
诚然,梁在网上不少言论在某些内地居民看来属于“不当”,但这些上网的人应该知道“一国两制”,不应为此介意。这就正如西方国家政要在本国宣扬人权、民主自由,与大陆流行的价值观根本对立,但北京并不因此就不让他访华,而“内地居民”也未闻为此“向当局反映不满”。何以对梁另立尺度呢?他还没来,怎能先验地“认为”其入川“与赈灾无关”呢?
从几个网民的帖子看来,确有人说:不希望梁在灾区“搞小动作”;也有人担心梁影响灾后职员及重建工作;有指梁表达意见的行为是“行为艺术”;还有斥其访问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如此等等,但这到底代表了多少“内地居民”呢?上百,还是上千?梁国雄知名度这么大吗?
中旅社的说法用了“灾区民众”这个词,电视报导则说是“灾区人民”。这“民众”跟“人民”,为数几何?
“人民”在大陆用得很滥,举凡政府、军队、警察、法院、检察院都冠以“人民”字样。从最高的权力机构到党中央的机关报,从钞票到中央银行,也无不如此。但众所周知,所有以上种种,均由“党”内最高层掌控,“人民”一点也作不了主,也说不上话。
“民众”同样无权无势,它比“人民”更等而下之,连纸上写的“国家主人”“的地位都没有。后者最低限度还可以在宪法上享有崇高的光环。
奉劝北京当局,不要玩弄诸如“内地居民”、“民众”“人民”之类文字游戏了。直截了当地告诉梁国雄:你是不受欢迎的人!梁若反诘何故,答以:你自己知道。这不干净利落得多吗?
粤语云:讲多错多。这回搬出了民意这张牌,好像振振有词,实质欲盖弥彰。弄到以“言论公正”著称的《明报》也发表社评驳斥,堪称弄巧反拙。
反正是“人莫予毒”,就不必管什么影响了,“按既定方针办”便是。680万人口的香港特区,拒绝外人入境从来不讲什么理由。堂堂13亿人的中华大国,何须为此费口舌呢?
(0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