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排队” “想中国真正富强,不必强加民主,更不能再用暴力,只需教晓他们做好一件小事,这椿小事做对了,做好了,中国就自然富强起来。
“这椿小事有几小?‘排队’!”
以上摘自昨天“阿旦”(郑丹瑞)一篇专栏文章的开头。文章题目是《Are We ready?》,来自京奥主题曲《We Are ready》(我们准备好了),乃针对日前北京市民排队买奥运入场券的混乱而发。文中追述其12年前在北京机场转机的经验,说“无论我排在前面或后面,我总会成为最后一个办理登机手续的搭客”,因为每次都被人“打尖”。
与此有关,今天中午电视新闻报导,昨天已有人在香港会展中心外面排队,迎接星期五开幕的动漫画节。也就是说,这些“粉丝”准备为购得自己的心头好,守候3天3夜。跟上述提前排队购买京奥入场券者轮候时间相同。
目前离动漫画节开幕尚有两夜一天多,但可以预料,香港不会发生引起阿旦感慨的那种失控场面,更不会出现警察殴打扣查采访记者的事件。
由此联想起11年前,某专栏作家撰文对回归后的香港不表乐观,担心届时将变成由“不排队的人管治排队的人,随地吐痰的人管治不随地吐痰的人”(大意)。所幸其担心并未成为事实。北京当局基本上恪守“一国两制”方针,“港人治港”在特区政府的组成中大致得到体现。
于是,香港原有的社会文化未见突变,起码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排队”一仍其旧,多数秩序井然。不能说绝无“打尖”,但总还在当局控制之下。
写到此,要与阿旦提出商榷:“排队”未必属于小事,尤其对于毛时代之后的中国人,“兹事体大”!
所谓“体大”也者,其中体现出十几亿人胸襟里的大度、大气,那是现代中国人普遍尚未具备的。国人身上所具者,往往类似于鲁迅在《一件小事》里所自我解剖的:“皮袍下面藏着的‘小’”。由“小”变“大”,谈何容易?
排队,是对文明社会“游戏规则”的尊重,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后者即所谓自尊自爱自重,是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兼有权利与义务的公民,必须为本身的一言一行负责,对社会要有所承担。
倘套用美国前总统甘乃迪的话:“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那就是:“不要问别人对你做了什么,要问你对别人做了什么。”
其实,阿旦的文章似乎有点自相矛盾。他前面称“排队”为小事,后面又引述早前看电视新闻时与外籍朋友的对话。那是“北京市民学习在公车站排队的画面”,外籍朋友惊讶曰:“排队都要学?”他答称:“要,而且永远学不好。”
对于阿旦的答话,我有点不以为然,觉得可能包含其一贯的夸张。“永远学不好”,未免说得太绝对了。本世纪内,总可以有希望吧?
回顾1949年9月21日,毛在大陆首届政协开幕词中称:“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遗憾的是其后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17年后的文革,使这一文明进程大幅倒退,其中就包括“排队”文化的极大衰减。
80年代改革开放,但积重难返,胡耀邦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不可能拨乱反正。社会风气日益败坏,道德沦丧,于今为烈,尤以党风不正称最。
但不管怎样,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民主与文明势不可挡。难道再过九十年,大陆同胞还学不会排队?
(08-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