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了,民不了——有感于“地震抢险告一段落”
“5。12”大地震给画上句号了。
据报导,大陆中央军委已下令驻川救灾部队7月21日起分批撤离,“象征抢险工作告一段落”。宣扬救灾英雄事迹的电视剧在中央台黄金时段播出。歌颂党和政府的主旋律跟迎奥运的重头戏珠联璧合,遇难学生的家长追究校舍豆腐渣工程的声音已被淹没。日内陆续抵京的各国运动员,以及下月出席京奥开幕式的外国元首和嘉宾们,将会看到一片“到处莺歌燕舞”的升平景象。
诚然,灾区堰塞湖迄今未闻溃缺,灾民得保无虞,入川部队应记一功。正因为此,德阳汉旺镇的居民向传媒反映,“怕山体滑坡,怕洪水”,担心部队撤走后遇灾无人救助。但显然这不能成为军队长驻当地的理由。而且,十余万大军留在灾区两月有余,虽然不无应付抢险的需要,更不能排除防备民变的因素。现在安置工作已上轨道,交通电讯也恢复正常,估计灾民大体安定,即使偶发个别骚乱,亦可迅速调兵弹压。故撤军势在必然,不足为奇。
问题是善后工作中一大热点的豆腐渣工程。官方此前承诺的调查已结束,并无向公众清晰地交代结果。另一方面则给予死难学生家长发放“救济款”,每户至少六万元,“另加各项保险福利,前提是要签署一份称孩子死于地震的材料”。(RFA7月22日丁小报导)如此这般,事情便这样“官了”了。
很明显,上面说的是“救济款”,而不是赔偿。也就是无人需要为此负责;“孩子死于地震”,是“国家对校舍倒塌的最终定论”。换句话讲,全部归因于天灾。
这样一来,所有贪渎的官员、黑心的承建商,全被“一床锦被遮盖则个”。末尾引号中,是《水浒》中的西门庆,拿出“一锭十两银子”,贿赂奉命给被鸩杀的武大验尸的何九叔时所说。
曾被媒体广泛报导的都江堰聚源中学,近300名师生死于倒塌的教学楼下,但“大部分家长已经签字拿了这次的六万元救济款,并在种种压力下暂时打消了追诉的念头”。同样死亡惨重的德阳市东汽中学却仍有很多家长没有就范。有的虽“在政府软磨硬泡下签了字”,但打算“等奥运结束后,还是要去找(官方讨说法)”。
这就叫“树欲静而风不止”。官了,而民不了。
写到此,记起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中的两段话: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逝,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鲁迅全集》卷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277页)
这次“5.12”地震死难学生,按四川省教育当局公布为4737人,民间调查估计遇难师生13600人。无论死于非命的孩子是数千或万余人,“在中国”而言,均属“有限”。所以“街市依然太平”,圣火继续传递,奥运将如期举行。而据说震前之所以隐瞒预警,就是“为了不影响奥运火炬的正常传递和不引起社会的恐慌”。
但这些含冤九泉的孩子留在废墟上的血痕,也必定“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从家长们手捧的众多夭折的花季少年黑框肖像来看,其中罕有“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但其生前的音容笑貌,以及丧生前惨烈的呼救声,将长在家长们的脑海中萦回。还有那个瓦砾缝里紧握圆珠笔的幼嫩的拳头,更将永存于公众的记忆中。
让我们铭记这一切,并且重温列宁的名言:“忘记了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08-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