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姑”反哺面面观 四川江油县女民警蒋晓娟,见义勇为主动给9名地震丧母婴儿哺乳,因而获得当局表彰。她被破格提干晋升为公安局副政委之余,荣膺公安部二级英雄、中组部优秀党员称号,顿成新闻人物。
笔者对于这位女警心怀敬意,佩服她的高尚情操。能把自己6个月大的孩子置于娘家,而去哺喂非亲非故的灾民遗孤,这种精神境界绝对值得称道。
从这个意义上,中组部授予的优秀党员荣衔,她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也者,“非常好”之谓也(见《现代汉语词典》)。意即一向“伟光正”、成员高达八千万众的中共内部,蒋“警姑”属于罕有的出类拔萃者。
笔者不同意某论者将其事迹说成“母性的天然善举”,并称:“任何哺乳期的女人在这样的场合都会这样做。如果妇女在哺乳期有足够的奶水,母性和母爱的冲动是会使其然的。”
上述引语后面一句或可成立。诚然,哺乳期的妇女蕴含“母性和母爱的冲动”,如其奶水丰盈,“是会”给别人的孩子喂奶。但也只是“会”即“可能情愿”而已,并非必然。
而前面一句就未免讲得太绝对了,说“任何(哺乳期的女人)”“都会(这样做)”,既贬低了蒋女士的义举,更高估了时下大陆中国的社会风气,这大概是由于该论者久居澳洲之故。
不过,这位身处大洋洲的同胞不乏比国内网民高明的眼光。后者誉蒋女士为“世界上最美丽的警察妈妈”,不无溢美之嫌。前者则洞烛幽微,尖锐地指出:“婴孩的饥渴要蒋小(晓)娟的奶水来哺喂,制度的饥渴也要蒋小(晓)娟的奶水来哺喂,而后者是否会给这位年轻母亲造成另类的精神疲惫和肉体疲惫呢?”
这问题问得好!
对于蒋晓娟而言,当初无论是出于“母性的天然善举”,或者是源于更深层次的“大爱”,自动前往灾民救护中心给那9名嗷嗷待哺的婴儿喂奶,应该并无其他更多的考虑。最低限度笔者相信,她既无个人自私的功利目的,更无为党国争光添色的深谋远虑。
从照片上看,她哺乳时姿态轻松,神色自然,毫无做作,令人感受到其内心真情的流露。显然,这不会是装出来的。
可是,随着官位和名声骤然而来,新情况必定发生。用港人常说的话,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她要不要继续给这9名婴儿哺乳?要延续多久?如果婴儿全被另行安置(大概最终定将如此),旁人会照样尊敬她吗?
她从一名普通民警,擢升为县公安局副政委,尽管只是副科级干部,却已跃居该局最高层,原来的同事及部分上司,一下成了她的下属。这些人心服吗?不会眼红吗?
她的品德无疑有着闪光点,但她的才具是否胜任新职位呢?如果不能称职,不是必将陷入身心疲惫的境地吗?
还有一点,“二级英雄”是大陆军警极高的荣誉。当年韩战,“志愿军”不少一等功臣,甚至特等功臣,也只是“二级英雄”而已。也就是说,战功等级与英雄称号并不匹配。战场上浴血杀敌,生命悬于一线,功劳至伟者尚且如此,蒋女士光凭到救灾中心哺乳,就戴上如斯桂冠。她能没有压力吗?
由此看来,当局这回“大树特树”蒋女士的光辉形象,不无可议之处。
一是授予“英雄”等级失之偏高,与其业绩并不相称。其实,到底应否称其为“英雄”,也还是个疑问。以笔者之见,称之“爱民模范”较为合适。否则,“英雄”未免有贬值之虞。
二是蒋坐“直升飞机”上位,于公于私均无好处。即使破格提拔,也应考虑先送公安学院进修学习,至少半年至一年再上岗为宜。不过,因其孩子尚需哺乳,具体安排可灵活处理。
据说,蒋晓娟与温家宝总理一起,被《华商晨报》列为“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不论该报有无官方背景,此事均无可非议。
只是由此想起,温家宝曾对救灾的部队说:是人民在养你们。而蒋晓娟则以“纪律部队”的民警身份给灾区婴儿喂奶,份属“反哺”。她和温总理的所作所为,都“感动中国”。对此,不能不令人感慨。
有论者称:“优秀党员”看上去是党送给蒋晓娟的,其实是党送给自己的,在自身名节不好时将她的形象把来与党的形象叠合,不失为一道良计。
该论者又称:每逢大事,各系统都要寻觅相关人和事来为本系统增光添辉,在民间最背恶名的公安系统这回有了催人眼热的蒋晓娟岂肯白白放过、还不大吹大擂?
愚意认为,倘若中共及其公安系统在蒋晓娟身上寄予过高期望,以为可以靠她为自己大幅加分,那就太可悲了。
说到底,“母性的天然善举”,加上一点“大爱”,总起来不过“人性”二字。若和殉职的羌族机长,距家数里而不归的邱光华相比,或是和“中国首善”企业家陈光标相比,恐怕尚难以望其项背。
当局是否想过,把蒋捧得越高,意味着“人性”的缺失越多?这可是一把双面刃!
最后,说句题外话:感谢王兆山大诗人,创造了“军叔”和“警姑”两个绝妙好词,使我得以用作标题,精炼醒目。王副主席如此“搞搞新意思”,比当年魏巍发明的“最可爱的人”善莫大焉。
为此,特赠“最可鄙的人”桂冠予王大诗人,请笑纳。
(08-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