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勢平衡者角色 均勢平衡者角色
(《霸权論》第5章第5節 香港星克尓出版社2006年出版)
島國主義、內陸主義都是國家的「心態」影響國家行為角色、影響國家前途的例子。均勢主義也是一種國家心態,有這種心態的國家往往在國際事務中扮演均勢保持者或均勢平衡者角色。在歷史上英國經常充當均勢平衡者角色,而法國卻從來沒有這種意願。俄國、日本也不會搞甚麼均勢平衡,它的專長是對鄰國趁火打劫。
英国则是“均勢平衡者”角色的典型
均勢平衡者也是一種國家行為角色,國力小的國家缺乏充當「平衡者」的能力。那些喜歡與其他國家簽訂「同盟條約」或「睦鄰條約」的國家,為自己未來行為自我設限,也不能充當「平衡者」。法國有充當「平衡者」的國力,卻從來不願充當「平衡者」,中國也一樣,在歷史上,自認是東亞大國,不宵充當「平衡者」的角色。英国则是“均勢平衡者”角色的典型。從16世紀開始,英國很少與其他歐洲國家長期結盟,而是按照情況變化,時而加入歐洲大陸的一個聯盟,時而加入另一個聯盟,使英國成為「平衡的砝碼」。在18世紀初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英國站在反對法國、西班牙一邊。當英國看到戰爭的勝利會使自己的盟國奧地利稱霸歐洲大陸時,英國就把自己的「砝碼」加到另一邊,希望法國能成為抗衡自己盟國奧地利的力量,不願看到法國在這次戰爭中徹底毀滅,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英國改變了對歐洲大陸的政策,不願再打下去,使戰爭走向結束。在拿破崙戰爭時期,英國又加入了反法聯盟。19世紀末,英國首相索爾兹伯里對這種平衡政策作了簡略概括,他說,英國不應參加固定的同盟與集團,保持行動自由,以便操縱歐洲均勢。
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平衡者」
均勢政策至今仍被一些國家運用。美國對中國大陸與台灣,實際上長期充當「平衡者」角色,法國則在美國與阿拉伯國家間充當「局部平衡者」角色。古代中國,自認為不宵充當「平衡者」,而近代中國,國力較弱,無力充當平衡者,未來的中國,看來會在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之間充當一個「平衡者」角色。
甚麼藤上結甚麼瓜
一個國家充當甚麼角色,與這個國家對外政策有關,但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在大部分時間內,主要決定因素是這個國家本身的狀況,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國力、民族性格等因素,這就是「甚麼藤上結甚麼瓜,甚麼國土長甚麼腦瓜」。一個能作自主行為的國家,不論甚麼人主政,佔有這一國家行為體「腦瓜」的位置,這個「腦瓜」必須為國家行為體的「身體」而作出如何行為的決定。諾曼人征服英國當上英國國王後,英國國土上的新腦瓜——威廉一世雖然把法蘭克的一些制度移植到了英國,但這個新腦瓜考慮的不是諾曼的地方利益,也不是法蘭克土地的利益,而是英國的國家利益。蒙古人忽必烈和他的後繼者作為中國皇帝,不僅用「漢法」治國,而且對外行為代表的是中國的利益。蒙古人在俄羅斯土地上建立起來的金帳汗國、蒙古人在今西亞、今中亞等地建立起來的伊兒汗國、帖木兒帝國,它們的「腦瓜」(政府)並不是蒙古腦瓜,而分別是俄羅斯腦瓜和帶有西亞、中亞特徵的腦瓜。如果那一天一位華裔美國人當選為美國總統,這位華人總統也許會對太平洋彼岸的中國採取更為友好的政策,但他不會代表中國的國家利益,而只會代表美國的國家利益而行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