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国家有机体論”到“地缘政治学” 从“国家有机体論”到“地缘政治学”
(《霸权論》第2章《国家行为体》第1節:
《“国家有机体論”剖析》 香港星克尓出版社2006年出版)
国家有意志、有行为能力,国家的各个部分通过一定方式联系在一起。国家的这些特征自然地导致一种关于国家的学说——“国家有机体论”的产生。
19世纪英国社会学家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在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前九年,即1850年在《社会静力学》一书中,就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斯賓塞
(图)Herbert Spencer
认为社会通过劳动分工而进化,从无分化的游牧部落发展到复杂的文明社会。斯賓塞还从愛德蒙.伯克(Edmund Burke)那裏借用了把社會看成為一個「複雜有機體」的觀念,斯賓塞提出國家是一種「有機體」。他把國家有機體的「政府」與動物機體的中樞神經,都看作為調節系統;工業則相當於動物機體中的消化系統,鐵路電報可以與動脈靜脈相比擬。斯賓塞認為分化、發展的社會優於單調、靜止的社會。他說,人類社會進化與「獨立有機體身上」「結構的連續改進」類似,「一切具有高度活力的動物,通過各部分的較大的個體性——通過這些部分在性質和功能上的較大差別,而與具有較低活動力的動物區別開來。」「人類事務中可以觀察到的變化也仍然是趨向個體性的更大發展——仍然可以描述為『一種個體化的傾向』。」 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自然選擇學說」,在1850年尚未公開發表。看來,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思想,最早形成時與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無關。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影響遠遠超過斯賓塞,《物種起源》出版後,「生物進化論」思想廣為傳播,而斯賓塞由於鼓吹「讓自然的競爭過程淘汰那些有缺陷的有機體」,認為這是「更明智和更善良的做法」,這使斯賓塞被人視為「社會?爾文主義者」,斯賓塞的「社會進化論」因而蒙上了一層陰影。
德國政治地理學家拉采爾(Friedrich Ratzel, 1844-1904)在1897年出版了《政治地理學》一書,在斯賓塞和達爾文的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國家有機體論」。拉采爾說,國家是一種有空間性的有機體,具有生長、擴張、衰亡的生命周期。作為「有機體」,國家的活動受頭腦操縱。國家又象一棵大樹,紮根在土壤中,這使國家這種「有機體」具有「空間性」。拉采爾認為,國家是通過擴展「生存空間」擴張領土來增強自身力量的。
瑞典烏普薩拉大學教授基倫(Rudolf Kjellen)也把國家視為「有機體」,他認為國家是一種人格化的、具有感覺和理性的生物,有出生、發展和衰亡的規律。在1917年,基倫首創「地緣政治學」(Geopolitics)一詞。基倫的思想引起了德國
(图)Rudolf Kjeleen(1864——1922)
)
人豪斯浩弗(Karl Haushofer)的注意。在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豪斯浩弗在慕尼黑大學開設地緣政治學課程,創辦了《地緣政治學》雜誌。豪斯浩弗主張國家與生物一樣需要生長和「生存空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豪斯浩弗竭力為德日兩國侵略擴張政策和謀求世界霸權服務。
國家有機體論、社會達爾文主義和納粹的「生存空間」說在豪斯浩弗那裏聯成了一體,實際上,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國家有機體論的產生早於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社會達爾文主義把「自然選擇、適者生存」運用到人類社會上,而納粹主義則借助於「生存空間」和「地緣政治」概念為德國的擴張、侵略辯護。
「國家有機體論」揭示了「國家」與「有機體」類似或相同的特徵。我們通常把植物、昆蟲看作有機體,廣義的有機體是一種能與周圍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的、能導致自身內部結構發展和變化的結構體,有機體具有選擇環境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植物、動物、人、企業、社團、國家都具有這些特徵。從系統論觀點看,把國家與有機體類比,有助於從「國家」與「國際環境」的互動中分析、研究國家的變化和「國家」作為「一般有機體」的特徵。從系統論觀點看,經濟學中的「完全競爭市場」與物理學中「自洽場模型」一樣,兩者都忽略了個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市場中的獨立個體只對市場中商品價格作出反應,在「自洽場」中,每個個體,即每個電子只是獨立地對自洽場的平均勢有反應。把「完全競爭市場」與「自洽場」相比,並不是把「經濟現象」還原為「物理現象」,同樣,研究「國家」作為「一般有機體」的特徵,並不是把「國家現象」還原為「生物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