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应予重视的现象(ZT) 2007.09.11
多维新闻网上一篇署名“龚霞”的文章,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中所存在的“重‘点’轻‘面’”等“五重五轻”现象。这些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文章对某些现象的概括是否有更好的表述?下面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图片:重庆永川农民给稻田喷洒农药,2007年7月24日法新社照片。
署名“龚霞”的文章所指出的新农村建设中的“五重五轻”,除了上面所说“重‘点’轻‘面’”而外,还包括:“重‘说’的功夫,轻‘做’的招数”-- 就是说的多,做的少;“重‘看’的美丽,轻‘用’的实效”-- 就是热衷于搞形象工程;“重‘旧’的模式,轻‘新’的理念”--说的明白一些,就是沿袭旧的粗放型生产方式;“重短期热潮,轻长期坚持”,也就是说没有持之以恒地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至于最后一个现象,由于中国这届领导集体提出新农村建设并不是很久以前的事情,地方政府有没有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许过些年再来评估更为公允。
中国问题评论家曾宁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文章所指出的五种现象,有的概括得很好,有的还可以概括得更准确、更客观、更全面一些。针对所谓农村建设中的“重‘点’轻‘面’”现象,曾宁表示:
“他说的重‘点’,轻‘面’现象我觉得说没有还是有的,要在这个建设中树立一个典型。但是就中国政府的主观愿望来说我个人认为他们是希望在面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是要在比较全面的面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三农问题,说他忽略了面好像也很不是很公允。”
这位评论家指出:中国新农村建设表现出渐进模式:
“我想补充的就是中国目前的新农村建设存在着一个渐进型的特点,比如我了解的自来水改造工程,旧式厕所抽水式的改造工程,农村的沼气改造工程,这些都是在一个村一个村从点到面地进行,而不是在全国农村所有地区同时展开。”
曾宁说,一些地方官员喜欢说漂亮话是不假,但是应当看到这些人同时也在努力做事:
“说是光说不做也不太确切,我个人觉得他们既说得漂亮也在努力做。主观愿望好但客观效果能否真正做好,这是另外一回事。”
曾宁说,地方官员在农村搞形象工程没有什么市场:
“在农村搞形象工程不会得到农民的支持,跟城市地区工程的形象性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曾宁说,固守粗放生产模式-- 这的确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
“这个问题是符合实际的。中国的农村经济是粗放型经济,不可能达到精细型经济的效果。我想这个跟中国目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有关系。希望把中国农村的粗放型经济提升为精细型经济是不现实的,也是很困难的。”
美国托莱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冉伯恭认为,多维网上的文章针对新农村建设某些现象的批评有些道理:
“这种批评总的来说不能说是错误,因为中国很多农民实际上还生活在贫困中。”
但是,这位教授说,中国政府的三农政策,许多是很好的;但是农村人口多,底子薄,政策需要假以时日才能见到成效:
“中国的大政策是好的,外面所想象到的中国基本都在做,或者计划在做,或者已经在做了。很多政策是相当好的,比如说中国正在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大概80%的人,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但是真正落实是很困难的,特别是贫困的地方。象最近中央台广播的农村中小学基本上免了学杂费,这些都很不容易。中国政府肯这样做,就算是进步了。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很难一下在各地特别是贫困地区得到落实。”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