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描——方家华 人物素描——方家华
方家华,60来岁。1978年中国“民主墙”运动的揭幕人之一,原“启蒙社”的创社成员之一。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社会百废待兴,“改革开放”尚未萌发。以黄翔、方家华等为主的贵州青年勇赴北京,以“诗歌大字报”的形式向专制极权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历史为之颤动,世界为之震惊。
火车一路向京城疾驶,进入河南省境内,方家华先生率先提出了“以我们的行动实践宪法中有关公民结社自由的条款”,成立“启蒙社”。因此,方家华先生成为了“民主墙”运动中,中国第一个自由社团“启蒙社”的事实上、实际上的最初的提议人、倡议者。
穿着得体、注重仪表,戴副金丝边眼镜,常作沉思自若状,方家华先生总是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至少要年青十岁。但在这副清秀的面容下面,方先生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
在“文革”那个一切都错位颠倒的年代,年青人们只剩下把“好勇斗狠”、“争强好胜”作为表达、实现人生自我的价值、好恶。那是一个总是把任何事情都贴上政治标签的荒唐年代,这个“犯”、那个“犯”什么的?仿佛人人都是“罪犯”,但又人人都没有“罪感”!比如:摔跤、打架,就被称作“打架犯”,简称“架犯”。并不高大、强壮的方家华先生,就是本地有名的“架犯”。这不能不让“文革”中出生,“文革”后成长起来的笔者常常对已经非常文人化、知识份子化的方先生惊诧不已。
看一看近年来方家华先生发表在网络上的大量文章,读者就能感受到笔者惊诧的程度。之所以说方先生已经非常的文人化、知识份子化,原因还不在于其它,首先还在于方先生的文章总是能够用朴素、清晰、生活化的语言来表述、阐释艰巨、深奥的各种哲理。这不能不说是和方先生的生活经历有着紧密的合符逻辑的关联,不能不说应该归功于方先生不寻常的人生履历。
“文革”,一个泛政治化,政治极端化,政治生活、政治本身宗教化,全民患上共产主义原教旨主义颠狂病的年代;一个人人都象“罪犯”,但又人人都没有“罪感”,极具中国特色的“原罪”时代。
1980年代中后期,方家华被投入监狱,在贵州省第一监狱,方先生曾经因为自己的“洁身自好”、“绝不低头”、“拒不合作”,或者还有一点“清高”、“独行”、“孤傲”等,而一度被狱方“有意、特别”安排去“清扫厕所”。那个时候,笔者看到,方家华先生阅读的是萨特的大部头巨著《存在与虚无》。
沉思中的方家华,是认真、投入的;方家华的痛苦,而又是真实、深刻的。
2007。3。20
|